盧曉春:投身衛星導航 她為北斗代言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這個以時間頻率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里,有一批人將衛星導航事業作為人生舞臺,而其中的領軍人物就是盧曉春。
盧曉春今年48歲,延安出生的她,是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中科院精密導航定位與定時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導航與通信研究室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讀博時與衛星導航結緣
2002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艾國祥創新性地提出“中國區域定位系統”(簡稱CAPS)項目,經中科院批準列為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同時列入國家“863”計劃。當時在國家授時中心攻讀博士學位的盧曉春作為核心技術人員,參與了項目,從此就和衛星導航結下不解之緣。
2010年,作為CAPS項目的延伸,轉發式試驗系統正式啟動,盧曉春被任命為系統副總師。轉發式衛星導航系統是一個創新性的區域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具備獨立的導航、定位、授時、通信等能力,是一個衛星導航天地綜合試驗平臺。該系統于2014年在國內第一次開展了北斗高精度廣域實時增強服務應用試驗,將北斗定位結果從10米以上提高到了5分米。
2014年,盧曉春在陜西洛南主持建設了國際上第一個專用于空間信號質量評估的口徑40米的天線和監測評估系統,也是目前陜西省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系統。“這個天線能檢測導航信號優劣,能全面分析北斗新一代在軌試驗全部衛星信號質量,被業界譽為‘北斗之眼’。”
這幾年熬通宵是家常便飯
“做科研的,對家里虧欠太多。”盧曉春說,這幾年熬通宵是家常便飯,“科研工作雖然累,但其中的快樂也是無可比擬的”。
高級工程師劉楓是盧曉春帶出的博士,“2005年盧老師提出了CAPS的載波相位定位方法,當時遭到了國內專家質疑。就因為她的執著研究,目前已經成功在轉發式衛星導航試驗系統中實現。”劉楓說,盧曉春對學術科研的敏銳與執著探索,忘我的工作狀態讓人佩服。
據了解,最新測試結果表明,使用載波相位定位法,虛擬鐘星載鐘秒級穩定度達到1E-15,定位精度0.29米,定時精度0.34納秒。這是迄今為止,世界衛星導航領域單頻載波相位能夠達到的最高精度,有望成為我國也是國際上新的導航應用新模式。
在國際舞臺上為北斗代言
盧曉春是我國北斗衛星導航國際合作中的領軍人物,負責北斗國際合作的雙邊兼容互操作協調與多邊交流任務。在擔任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專項管理辦公室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期間,她帶領國內專家,代表我國北斗系統在國際舞臺上與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印度IRNSS及日本的QZSS系統等供應商和各國際組織等開展博弈與競爭,為中國北斗爭取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主動權、主導權。
說起自己剛被提名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先鋒人物,盧曉春笑了笑說,“這次提名還挺意外,可能也是通過互聯網讓科學家走進普通民眾吧。”11月初,中國作為主席國還要召開導航學術年會,世界導航領域的目光將聚焦西安。盧曉春說,“我希望用自己和團隊的努力,為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盡一份力。” 華商報記者 李婧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