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翻不過的山峰 沒有到不了的路
作者:陳徑舟
【人物】胡麻嶺隧道的夏付華、夏荔父子
【故事】夏付華是蘭渝鐵路工程胡麻嶺隧道三工區的測繪員,兒子夏荔也在胡麻嶺隧道從事測量工作。總長13.6公里的胡麻嶺隧道,起初用2年挖通了10多公里,最后173米卻因被鑒定為第三系富水粉細砂地層,用了足足6年時間。德國專家曾帶隊“應戰”,以失敗告終,還拋下定論,“不可能在這種地層中打隧道”。面對前功盡棄之險、蒙受損失之虞,中國建造者們不服輸、不放棄。夏荔和團隊成員沒有退卻,逐個破題,研發出九宮格挖隧道等“中國工法”。2017年6月19日,胡麻嶺隧道貫通的一刻,夏付華夏荔父子,從隧道兩側通過掘通口實現“握手”。
【點評】
173米,于列車上的旅客而言,不過是倏忽之間,甚至難以察覺。而對中國鐵路人來說,啃下這段隧道“硬骨頭”,他們殫精竭慮,耗費了整整6年時光。隧道兩端的夏付華、夏荔父子,為了讓蘭渝鐵路順利通車,“立誓”打通隧道再相見。他們的背后,是無數刻苦攻關、默默奉獻的鐵道人。
遇有艱險困苦,最容易猶疑氣餒乃至放棄,而最難得的則是咬緊牙關、毅然前行,以時不我待的精神迎難而上。最開始,胡麻嶺隧道每個月掘進近百米,可如泥石流般的細砂噴涌而出,淹沒了此前的成果,一場與細砂之間的拉鋸戰就此展開。掘進,淹沒,再掘進……無論是遇到突涌,還是面對砂漿,每一次都不曾把建設者們“沖垮”,每一次嘗試都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對的經驗總結。沒有過不去的河流,沒有爬不過的山峰,困難不會阻擋破題者、攻堅者的步伐,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問題多。
攻堅克難、欲成大事,精神很重要,但也不能只是蠻干。沒有科學辦法、精鉆深研,同樣難以創造奇跡。胡麻嶺隧道的建設者們就是在勘探、挖掘中尋找新辦法。地層里全是粉細砂,怎么辦?那就灌注化學漿液固結細砂。隧道全是水,怎么辦?那就抽水排水。6年時間,無數嘗試,他們科學分析、精研技藝,創造性地想出了九宮格挖隧道方法,以每月5米的速度開掘隧道,為這道世界難題交上了完美的“中國答卷”。工程之偉大,既在于其難度系數之高,在于建設者們的不平凡,更在于給這種不凡之舉插上科學的翅膀。
由胡麻嶺隧道聯通的蘭渝鐵路,是大國工程的一個縮影,它們屹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夏付華、夏荔父子則是為這些工程努力付出、揮灑熱血的人,他們常說“自己就是鐵路上的一塊磚”。的確,只有磚砌得牢,路才能行得穩。工程無言,卻已經為他們立起了一座寫滿光榮的豐碑。
【網言網語】
正是有了這樣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人,我們國家的各項工程才能得以順利地開展,向他們致敬。
——@還是原來的周小賤
為國家,父子一起上陣。面對困難和挑戰毫不氣餒,一個“短短的”夢想、一個偉大的目標最終完成了。
——@心湖上的倒映
我見過修鐵路的現場,在荒無人煙的大山中,我們可愛的人天天在奮斗,為你們感到驕傲。
——@黃小柒的爸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