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水韻江蘇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開展江蘇沿海灘涂變化監測。
“2007年太湖藍藻污染事件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污染,生活用水和飲用水嚴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裝水被搶購一空。痛定思痛,這些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堅持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和諧共生的新路。江蘇測繪地理信息工作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密切配合生態環境保護,主動服務,主動作為,為美麗江蘇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施建石,面對記者采訪娓娓道來。
緣起生命之源
提起江蘇,人們就會想起“水鄉”二字。轄江臨海,扼淮控湖,水網密布,京杭運河縱貫南北,2900多條大小河流、290多個大小湖泊分布在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江蘇依水而生、依水而興,得水之利、得天獨厚。但2007年因太湖藍藻大量爆發導致無錫全城自來水污染事件,給太湖流域生態保護敲起了警鐘,也為測繪地理信息服務生態保護提供了契機。
江蘇局把建設太湖流域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的任務交給省測繪工程院。該院與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原江蘇省環境信息中心)合作,建設了太湖水環境基礎數據庫,滿足太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對地理信息的智能化需求,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及時有效的基礎時空信息服務。接著,他們又依托傳感物聯網,運用先進的虛擬實境、視頻監控、通訊組網等信息化技術,構建了統一的太湖流域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平臺覆蓋了流域內282家重點污染源、75個水質自動站、53個國家考核斷面、21個湖體監測點位和太湖藍藻遙感預警監測系統,實現了太湖流域水環境全方位、一體化監控,在太湖流域水環境管理與決策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太湖流域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投入運行后,江蘇省環境信息中心多次向環保部、省政府、省環保廳相關領導進行匯報演示平臺應用情況,受到廣泛好評。
“通過建設涉及多系統、多部門的環境信息化工程,我們與環保部門一起,為探索環境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推進信息一體化建設做了有益的嘗試與示范,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江蘇。”施建石向記者介紹。
一花引來百花開
太湖流域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的成功,讓社會各界進一步認識到了測繪地理信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2012年,江蘇局與環保廳簽訂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全省環保“一張圖”。測繪與環保再次強強聯手,依托全省基礎地理數據庫,結合生態環境專題數據庫,建設了被稱為“1831”工程的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控系統。
該系統包含1個平臺,覆蓋水、空氣、重點污染源、輻射環境、危險固廢、應急風險源、飲用水源地等8大污染源,實現省市縣3級聯動,提供1套數據。從此,江蘇省環保部門原有的36個小系統統一到一個大平臺,使用一套數據,執行一個標準,過去那種因技術架構、標準不同造成的多數多源、多源并用、信息不能共享的局面由此改善。
2013年,江蘇省地理信息中心基于全省“十二五”基礎測繪成果,建成了融合8大類90小類水利專題空間數據、河湖勘測數據、河景影像在內,包括二三維、多時相、多分辨率、多空間尺度數據集的江蘇省水利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目前,平臺已應用至江蘇省各級水利部門,平臺總計包含27大類571小類基礎地理數據和水利專題數據,數據總量約25TB,資源使用量已突破3000萬次,利用平臺開發應用示范系統20余個。平臺成果榮獲2016年度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
建功海洋生態文明
摸清藍色家底,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工作之一。江蘇省測繪工程院海洋技術分院從成立之初就開始為海洋生態文明服務,為海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2011年至2015年,海洋技術分院多次承擔了海島海岸帶生態修復與保護項目方案編制和技術支撐工作。2016年,在第一輪海岸線修測成果基礎上,海洋技術分院利用網絡RTK技術對江蘇省管轄的地理岸線、管理岸線和海島岸線再次進行實地勘測和遙感數據采集,形成1:1萬數字線劃圖361幅及全省海岸線空間分布圖、海岸線分幅圖。在全國海岸帶開發利用變化監測項目中,海洋技術分院完成二期全省海岸帶開發利用變化監測工作。項目第一次從土地利用角度構建了一套適用于沿海灘涂開發利用特征的分類體系,為未來陸海統一規劃奠定了基礎。
2017年,海洋技術分院開展了海岸線調查工作,掌握了全省海岸線的類型、開發利用現狀,還在此基礎上編制了全省第一部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此外,還承擔了江蘇省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3個專題調查項目,掌握了全面的海洋工程、海島相關經濟資料。
今年,海洋技術分院參與了江蘇省海洋科技創新專項——江蘇海涂資源分布與演變研究項目,針對江蘇省海岸線動力機制開展專題研究,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數據支撐和技術保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洋技術分院先后承擔了《江蘇省海島保護規劃(2011-2020)》《江蘇省竹島保護和利用規劃(2011-2020)》《江蘇省秦山島保護和利用規劃(2011-2020)》編制任務。這些規劃將生態用島理念貫穿于海島開發利用全過程,在遵循海島自然資源和生態屬性的基礎上,明確了海島生態建設與開發區域布局,對加強全省海島保護、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作用。
守得一汪綠水,留下一片青山,生態資源成為江蘇最厚實的“家底”。江蘇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積極融入自然資源管理大格局,打造出了一個個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本。
“生態文明建設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我們要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增強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測繪地理信息優勢,更好地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為水韻江蘇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作出應有貢獻。”展望未來,施建石信心滿滿。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