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四十載 測繪事業譜新篇
上世紀80年代,內蒙古測繪隊員在大慶油田開展測圖工作。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內蒙古自治區地處中國北部邊疆,與祖國首都北京守望相助,全區總面積 118.3 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內蒙古不僅地形地貌豐富多樣,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北疆生態安全屏障。40年來,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內蒙古測繪人不畏艱苦,深入草原戈壁,跨越泥濘沼澤,跋涉浩瀚沙漠,攀登崇山峻嶺,穿越原始森林,開啟了砥礪奮進的偉大征程。
重溫崢嶸歲月
改革開放初期,測繪工作基礎薄弱,為滿足全區各項建設急需為首要任務, 2001年自治區測繪事業局成立,測繪事業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內蒙古局積極發展和引進新技術,全面實現了傳統技術模式測繪產品向數字化、信息化測繪技術和測繪成果的變革,服務領域逐步拓寬,測繪服務能力顯著提升。2009年以后,基礎測繪投入、裝備能力建設、科技創新發展、人才隊伍培養四大支撐實現了重大突破,開啟了內蒙古測繪發展的黃金時期。“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明確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宗旨定位,實現了 “測繪”向“測繪地理信息”的歷史轉型。
2017年,技術人員對和林格爾新區進行野外實地檢查。
40年來,內蒙古測繪人用實際行動傳承著“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危難之中,有測繪人的身影:1996年包頭市地震、1998年呼倫貝爾市水災、2000年烏海黃河段決口、2003年“非典”爆發、2017年畢拉河森林火災,內蒙古局迅速組織技術人員趕赴最需要的地方,冒著危險在短時間內為災區提供翔實、準確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為政府部門組織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提供科學依據。重大項目工程建設,有測繪人的擔當和技術支撐:在“一帶一路”、 新農村新牧區、城鎮化、脫貧攻堅、和林格爾新區建設等自治區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中,在白塔機場、西氣東輸、全國土地調查、地理國情普查等重大項目工程中,都有內蒙古測繪人積極參與其中或者擔當主力先鋒的身影。測繪地理信息工作重要作用日益彰顯,深度融入了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甚至在異國他鄉馬里、貝寧,憑著為國爭光的信念,測繪人遠渡重洋,克服困難,不辱使命,在那里樹立起了內蒙古測繪人的覘標。
40年來無數次緊要關頭,內蒙古測繪人挺身向前,這正是內蒙古測繪人識大體、顧大局,胸懷大愛、勇挑重擔的有力印證。自2001年以來,共有40多次集體和個人獲得五一勞動獎章、勞動模范、工人先鋒號等省部級榮譽稱號,100余次集體和個人受到自治區級表彰。
見證發展歷程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2004年是內蒙古測繪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11月25日,全區第一個乃至全國第一個地方性基礎測繪規劃——《內蒙古自治區基礎測繪規劃(2005-2014)》經自治區政府批準實施。從2004年制定第一個基礎規劃,到2011年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五年規劃,再到2017年出臺“十三五”規劃,規劃體系逐步形成,引領發展作用充分顯現。
世紀之交,基礎測繪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測繪地理信息事業不斷被賦予新的要求和內涵。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基礎測繪工作,在規劃批復意見中提出:將基礎測繪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及財政預算。這為基礎測繪投入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法理依據和重要保證,基礎測繪投入從“十五”期間每年幾百萬元,到2009年上升到1億元。此后,穩定保持基礎測繪經費投入年1億元。基礎測繪經費投入增加,全區1:1萬比例尺地形圖覆蓋面積不斷擴大,發展速度位居全國前列。截至2017年底,1:1萬比例尺地形圖除了戈壁荒漠、大興安嶺森林等區域,基本實現全覆蓋,達到61萬平方公里。
2011 年,是內蒙古測繪史上值得紀念的年份。5月7日,內蒙古局完成的《內蒙古三維測繪基準研究與建立》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鑒定,改變了傳統的水準測量和GPS RTK的作業模式,推進“數字內蒙古”及其它工程的建設,整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以此為基點,內蒙古測繪人相繼開展了內蒙古自治區似大地水準面第二次精化項目、內蒙古北斗地基增強系統項目等一系列基準建設。如今,內蒙古局建成了具有權威性、唯一性、統一性和高精度的內蒙古三維現代大地測繪基準,并提供高精度、三維、動態基準服務。同時,1:5萬、1:2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覆蓋全區;1:1萬及大比例尺數據覆蓋大部分城鎮地區,2米遙感影像、0.5米衛星影像覆蓋全區,0.1米高分辨率航空影像覆蓋自治區103個旗縣政府所在地;數字(智慧)城市建設在全區所有盟市和多個旗縣區全面鋪開;建成了自治區區域數據資源最權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內蒙古。基礎測繪建設碩果累累,內蒙古測繪事業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2012年,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內蒙古局測繪地理信息事業格局也為之一新。
9月4日,內蒙古局測繪地理信息院士專家工作站在呼和浩特揭牌成立。此后幾年,內蒙古局發揮工作站的優勢,圍繞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熱點,積極促進科技和服務的深度融合,完成了10多項重點工作。其中,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完成了包頭市地面沉降監測數據處理及分析工作,填補了自治區該領域的研究應用工作空白。近年來,內蒙古局產生了一大批科技創新項目,其中80多個項目獲得全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殊榮,10多個項目獲得內蒙古科技創新引導資金項目等支持,近10個項目獲得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進步獎。同時,涌現出多名科技創新人員,石建軍、方民等多人獲得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內蒙古自治區青年科技獎等榮譽。
2012年12月1日,經內蒙古自治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內蒙古自治區測繪事業局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局。
2018年11月10日,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正式掛牌,內蒙古測繪事業隨之融入改革大潮。站在新起點,局黨委書記、局長張瑞新對新時期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信心滿滿,他說,此次改革將測繪地理信息部門職責上升到自然資源層面,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高度重視,強化了新時代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職責。內蒙古局將堅定“四個意識”,堅決服從機構改革各項工作安排,不折不扣地抓好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略高度,把握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不負重托、不辱使命。
他表達了內蒙古測繪人的共同心聲和祝愿,他說,40年的測繪工作為內蒙古局積淀了技術基礎、數據基礎、裝備條件和隊伍力量。內蒙古局將繼續豐富基礎數據資源,利用院士工作站等平臺,以地理空間信息為基底,繼承整合各類自然資源信息,搭建大數據平臺,為“山水林田湖草濕地”提供高效優質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服務,進一步展現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服務社會、服務經濟、服務生態、服務民生的重要責任與使命。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指出,要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服務自然資源工作,是測繪地理信息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新的著力點。內蒙古局將主動融入自然資源和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工程中,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把改革的紅利、創新的活力、發展的潛力有效疊加起來,推動測繪地理信息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彰顯成果應用
“測繪地理信息數據只有應用才有生命力,才能活起來。”
2017年,內蒙古局積極推進與自治區紀檢部門的合作。以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為依托,以紀檢相關機構、人員數據及執紀審查、違法舉報、黨風政風、輿情分析等業務專題數據為信息主體,有效整理各相關行業大數據信息,從監督監控、大數據整合分析、應急指揮調度幾個方向出發,搭建起全國首例集數據集成、分析預警、應急管理、監控監測、指揮調度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查詢、指揮、調度地圖平臺。實現了紀檢監察機構、人員管理線上廉政教育學習、實時查看地區動態政治生態、應急資源查詢調度、三維動態展示等功能,為紀檢工作全面信息化提供支撐。
服務紀委監委,只是內蒙古局服務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為了讓測繪成果充分利用起來,內蒙古局積極“走出去”,深化和鞏固多方合作,落實與政府部門和單位的戰略合作協議。利用豐富的數據資源和全區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成果,先后與自治區司法廳、農牧業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環境保護廳等10多個政府部門以及軍測部門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落實這些協議的過程中,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實現了雙方融合共贏發展,獲得了國家部委和自治區政府的肯定。與此同時,測繪成果在服務保障各級黨委政府“一帶一路”建設、新農村新牧區建設、脫貧攻堅、呼和浩特市“多規合一”等國家和自治區重大戰略與重大工程實施、應急救災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顯,廣獲贊譽。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2017年10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公報。普查查清了全區“山水林田湖草濕地”的現狀,客觀反映了全區資源環境和國情國力的本底狀況。精準、權威、詳實的普查數據,為科學合理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建設北疆亮麗風景線提供了重要依據。
黨的十八大后,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內蒙古局安排專項經費進行監測并大力推廣地理國情監測成果,為自治區綠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包頭市政府應用內蒙古局地表沉降監測成果,積極安排調整工礦業布局,對城市快速沉降地區采取應對措施;巴彥淖爾市利用農作物種植結構和鹽堿地監測成果,有效指導農民耕種,并通過“改鹽增糧”工程有效地保護和改善河套平原生態環境;鄂爾多斯市露天礦生態環境監測成果,為政府“去產能,調結構”的戰略方針提供了決策依據。
積淀寶貴經驗
測繪事業揚帆啟航,行穩致遠,在40年實踐中,內蒙古局積淀了寶貴經驗。
堅持黨的領導是事業發展的根本。40年來,內蒙古局始終把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放在第一位。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建設,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強化黨員黨性觀念和宗旨意識,提高基層黨組織“三會一課”質量,為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證。外業分院黨支部在外業測區還成立臨時黨小組,創建臨時學習活動室,利用微信直播平臺等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學習,形成了“兩不誤、兩促進”的良好氛圍。
制度建設是事業發展的前提。為了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內蒙古局認真學習國測一大隊的科學管理模式,全局系統建立起一整套切實可行的制度。不僅進一步明確了單位和部門職責,而且細化了職工崗位職責,并將崗位職責編印成冊,發放到每位職工手中,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的局面基本形成。
文化是事業良好發展的土壤。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局大力弘揚測繪精神,積極發揮工青婦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組織各種文化活動,搭建職工自我展示平臺,凝聚力量,鼓舞人心,職工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全局事業生機勃勃,并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人才隊伍建設是事業發展的保障。內蒙古局始終堅持和推進“人才強測”戰略,努力打造學習型組織,積極推進用人體制改革,大力引進人才充實測繪隊伍。同時,強化各種業務培訓,提高現有員工綜合素質。目前,全局現有專業學歷的技術人員達到68%以上,正高級工程師27人,高級工程師109人,工程師342人,他們在各個崗位發揮帶頭作用,極大改變了內蒙古局專業人才匱乏的局面。
裝備建設是事業發展的基礎。內蒙古局不斷改善測繪裝備,逐步擁有了無人機航空攝影系統、航空數碼相機、三維測量系統等先進的儀器設備,建立起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導航定位、計算機網絡及三維建模等技術為基礎,以地理信息開發利用為核心,從事地理信息獲取、處理、應用的高技術服務體系,為測繪事業發展夯實基礎。
成果質量是事業發展的關鍵。內蒙古局穩步提高測繪成果質量,深化質量監督檢查工作,改革生產管理辦法,在項目管理上采用測繪項目責任書的方式,把每一個項目的責任層層落實到人。在質量管理上采取二級檢查、一級驗收的方式,加大檢查力度,實行質量管理全程跟蹤。通過合理的項目管理和質量管理,使成果質量明顯提高。
保密安全是事業發展的生命線。40年來,內蒙古局不斷加強保密安全意識教育,把保密安全意識延伸到基層和生產第一線,強化制度建設,責任到人,獎懲到位,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安全管理格局,保密安全工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區。40年來,內蒙古局從未出現過一起涉密安全事故。
歲月如歌憶崢嶸,繼往開來譜新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內蒙古測繪人步履鏗鏘,定將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在建設測繪地理信息強國的征程中展示新作為、開創新格局、再鑄新輝煌。(馬春靜 劉聰)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