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二號對地觀測取得重大成果 將共享觀測數據
針對空間地球觀測數據在使用中存在利用率低的現象,《環球時報》記者從18日舉行的天宮二號地球觀測用戶大會獲悉,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制定并落實了數據開放與共享政策。
12月18日,由載人航天辦公室主辦、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承辦的天宮二號地球觀測用戶大會在北京召開,展示了天宮二號對地觀測取得的重大成果。天宮二號作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已經穩定運行了820多天,獲取了大量空間科學與應用數據。
載人航天工程顧問顧逸東院士表示,我國遙感衛星及應用規模和總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他介紹說,近十年中國對地觀測衛星加速發展,對地觀測衛星規模與美國相當,建成了比較完善的應用衛星體系,包括風云、海洋、測繪等40多顆民用遙感衛星。“未來我國將建設包括高-低軌,涵蓋氣象、海洋、陸地等,包括可見光、紅外、光譜等種類齊全的組網對地觀測衛星系統”。
但顧逸東同時提到,對地球觀測所獲得的大量數據在使用中存在數據積壓、利用率低的現象,各類業務應用需要多星數據融合,跨部門跨型號數據應用不能滿足。“空間地球科學研究和一些跨學科研究需要各類、長期的地球觀測數據,數據共享瓶頸使我國該領域研究嚴重滯后。”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不同類別的衛星有不同的分管部門,數據在不同部門,如何讓這些數據互通互聯,實現共享數據,需要突破一些問題。”他透露,目前正在就此問題進行推動,但是還需要時間,也需要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各部門的協調。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