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河南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正式啟用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力文 李運海
12月26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宣布,河南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正式啟用。
與能源、交通和通信一樣,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是國家戰略基礎設施。“該系統是目前我國建站技術標準最高、站點數量最多、密度最大、完全自主可控并且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省級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是構建并維持我省現代時空基準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標志著全省北斗衛星導航定位應用進入高精度實時定位和快速服務的新階段。
該系統由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歷時兩年建成,是“四星”系統,兼容我國北斗、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和歐洲的伽利略系統,用戶定位更快、應用范圍更廣、應用效率更高。遍布全省的247個地面站點,對上述四個衛星導航信號增強修正,實現了包括西部山區等原來信號薄弱地區的全省覆蓋。目前基準站密度基本能夠達到30公里一個站,具備了實時、無縫、快速高精度定位的能力。
▲247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遍布全省
那么,該系統是怎樣工作的?
人們用的手機等定位導航設備可接受天上的GPS信號,但這種信號很微弱,導航時常發生漂移甚至丟信號,誤差較大,無法滿足更高要求的應用。這時,我省建成的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就派上用場了——遍布全省的基準站站點像眼睛一樣,接收北斗等導航衛星發射的初始導航信號,經通信網絡傳輸至數據綜合處理中心,處理中心像大腦那樣,處理后產生修正信號,然后通過互聯網實時播發。有了修正信號,定位導航就精準了,從而實現實時動態米級、分米級、厘米級和靜態毫米級高精度定位服務。
目前,市面上的手機由于芯片、處理功能等原因還無法接受上述的修正信號,但測繪儀器、變形監測設備、部分車載導航等專業設備已經能夠接收并用于精準導航。該系統已在我省自然資源管理、測繪、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農業、智慧旅游、防災減災、環境保護、水利工程、信息消費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
當天的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系統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等三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夠精準定位遠程決算、支付位置等,減少金融風險;能夠精準定位每個扶貧村、貧困戶的位置,迅速精準掌握貧困戶情況;能夠精準定位污染源的位置,通過與遙感影像相結合,精準發現垃圾、黑臭水體和污水口的位置;能準確定位山水林田湖草需要檢測的重點領域,并通過對比分析,監測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
應用該系統,定位精度和實效進一步提升,過去測量一個坐標點需要1小時才能達到厘米級的精度,而現在僅需1分鐘。未來,基于系統的高精度定位功能,通過對數據資源的深度開發,將衍生更多貼近百姓生活的導航定位產品和服務。
相關新聞之一:精度高,應用前景廣
12月26日,針對行業應用等問題,有關負責人表示,河南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可提供開放的實時動態亞米級、厘米級和靜態毫米級的三種服務,實現位置信息處理和播發,支持百萬級用戶規模和高并發數據處理。
第一種是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實時亞米級(即分米級)服務。亞米級精度已經滿足老百姓平時的日常生活需求,比如亞米級車載導航,利用這種服務,不但能區分車輛行駛在主路還是輔路上,甚至可以辨別在哪個車道上。
第二種是面向專業用戶提供實時厘米級服務。比如,在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時,權屬界址如耕地邊界、宅基地邊界測量;在自然資源調查與監測中,查清山水林田湖草等各類自然資源的分布、準確位置與利用狀況。
第三種是面向特殊、特定用戶提供毫米級高精度服務。比如,測量重要建筑物、高樓四個角是否有不均勻沉降;軌道交通、大壩需要進行變形監測;地震、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等等。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精準扶貧、運輸、交通等領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將得到廣泛應用,有著突出的應用前景。
該系統的建設、平差與測試工作由武漢大學、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等權威機構全程指導或親自參與。
今年11月,基準服務系統順利通過了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工程院、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等國內知名專家教授組成的專家組的驗收。專家們一致認為:系統站點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標準統一、建設技術先進,是目前我國建站技術標準最高、站點數量最多的省級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系統成果精度、可靠性和可用性滿足要求,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位于洛寧的衛星導航基準站的機房
按照我省“放管服”改革要求,我省構建了省級中心、28個分中心運行架構和數據處理分發服務體系,實現基準站分級、分類、分層次管理。系統實現了用戶申請、注冊、審核一站式服務,保障了國家安全,減少了審批環節,優化了服務程序,實現“讓用戶最多跑一次”。河南省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中心負責全省基準站運行維護的統籌、協調和管理服務,各分中心負責本轄區內基準站網的運行維護與用戶注冊管理。
下一步,我省將鼓勵廣大企事業單位參與該系統的深度開發和增值服務,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百姓生活,共同推動我省衛星導航產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相關新聞之二:全國密度最大的導航系統是怎樣建成的?
12月26日,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首次披露了河南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建設過程。
我省是在56個站點組成的原河南省導航衛星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基礎上,通過統一規劃新建站點、升級改造原有站點和服務設施,建立形成的新一代時空基準體系。全省信號服務無死角、穩定性與可靠性經得起檢驗。站點設備、解算軟件和服務平臺全國產,支持北斗、GPS、格洛納斯和伽利略四星系統,安全性高。
該系統是重要的北斗衛星地面輔助設施,取代了只支持GPS和格洛納斯的原有“雙星”地基增強系統,打破了基準站以GPS信號為主、軟硬件設備為進口產品的壟斷局面,基準站點GNSS接收裝備、系統數據解算軟件和服務發布平臺全部都是國產設備,自主可靠,安全性高。
2010年,我省初步建設了由56個站點組成的,以美國GPS衛星導航系統為主的衛星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建立了與國家測繪基準相一致的、高精度的基準框架,并且首次確定了我省高精度的似大地水準面,實現測繪手段的現代化轉變。但由于各地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建設和發展不同步,建設模式方式不統一,造成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并且站點分布不均勻、發展不平衡、數據共享不充分,加上自然環境變化及基礎設施嚴重損毀,對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應用和管理造成了不利影響。
2016年,原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印發了《河南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0年)》,要求省市縣三級聯動,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市場運營、服務大局”的建設原則,統一規劃新建基準站,升級改造原有站點和服務設施,基本建成覆蓋全省、標準統一的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建成全省統一的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數據中心和衛星導航數據服務平臺,構建數據處理分發體系,搭建基準站建設和應用管理的投融資機制。
2017年,為了推進全省現代時空基準系統建設的順利開展,原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均將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建設任務列入2017年度工作考核責任目標。在原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黨組的統籌領導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歷時兩年時間,統籌構建了247座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形成了以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主,兼容GPS、格洛納斯和伽利略等衛星導航系統的基準站網,建立了省級數據中心和市級分中心,組成了河南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形成了我省新一代時空基準服務體系。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