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海洋信息領域研究“開開竅”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高峰論壇在哈工程舉行
“海洋與方方面面有關系。此次會議是各位賢達在海洋信息領域‘開開竅’的一次頭腦風暴,將打開大家研究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的思路。” 1月18日,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高峰論壇在哈爾濱工程大學開幕,哈爾濱工程大學楊士莪院士在致辭中這樣提到海洋與人類生存空間的聯系,強調了海洋信息獲取的重要性。
(楊士莪院士致辭 孟宇攝)
四位海洋領域的院士——海軍航空大學何友院士、海軍研究院邱志明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楊士莪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楊德森院士出席論壇,來自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10所高校和中科院聲學所、海洋三所、沈陽自動化所等8家科研院所,以及中興通訊等20余家單位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高峰論壇。與會代表共話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共抒海洋強國之情。
在為期一天的高峰論壇上,16位專家做了主題報告,就海洋裝備與聲吶系統、海洋目標探測識別與信息傳輸、遙感與水聲調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物理聲學與生物聲學、海洋傳感器及新材料等方面開展了交流研討。
本次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高峰論壇由哈爾濱工程大學主辦,水聲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和海洋信息獲取與安全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
四位院士紛紛為海洋信息發展建言:“建立能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海洋信息學科,對海洋強國戰略至關重要、刻不容緩。”楊德森院士表示:“希望專家們齊聚哈爾濱工程大學,為海洋信息學科的發展找到更多更新的方向。”何友院士就天空基多平臺海洋目標探測識別、邱志明院士就艦艇作戰系統技術進行了大會特邀報告。
(楊德森院士致辭 孟宇攝)
論壇上,海軍潛艇學院程玉勝教授、海軍研究院劉清宇研究員介紹了國內外聲吶技術。水聲通信方面,中科院聲學所鄢社峰研究員以深海水聲通信、浙江大學瞿逢重教授以MIMO通信、南京大學梁彬教授以超材料聲學角動量通信為題,進行了分享與介紹;海洋傳感器與大數據方面,西安交通大學徐卓教授以壓電單晶材料水聲換能器、山東大學吳锜教授以基于光電集成技術的微型化海洋原位傳感器、航天科技錢學森實驗室鄭偉以天空海潛一體化重力反演技術、中興通訊宋少文以海洋大數據為題,進行了分享與介紹;海洋聲學與調查方面,海洋三所楊燕明研究員以水聲調查、沈自所俞建成研究員以無人潛航器、蒲進菁以無人艇技術為題,進行了分享與介紹。
(部分特邀學者 孟宇攝)
而有一位特邀嘉賓似乎與眾不同,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王丁研究員。不同于其他專家學者的工學、理學背景,王丁研究員的研究的是水生生物。“雖然我研究的也有‘水生’兩個字,可這個‘水生’和你們的‘水聲’可差遠了。”在題為《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聲學研究》的報告中,王丁研究員詳細介紹了長江江豚、中華白海豚這兩種瀕危水生哺乳動物的發聲原理、接收原理及聲學特性。“整個長江江豚的頭部是一個聲學傳感器,在下頜骨位置對反射聲信號最為敏感,而且相比其他鯨類,長江江豚頭部其他位置的靈敏度也不差。“正如他所說,對長江江豚、中華白海豚的研究可以為水聲學提供仿生學的研究方法,而水聲學研究也可為保護長江江豚、中華白海豚提供理論依據,從而達到維持自然生態平衡,保護這顆藍色星球的目的。
海洋信息是一個體系龐大、門類繁雜的學科,一切的技術和裝備,都只為更好獲取和利用海洋信息,而這一切根本目的,是為了守好這片藍色國土,進而在自然平衡的限度下開發海洋,為我所用,造福民眾。(記者李麗云 通訊員金聲 栗浩)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