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質信息大數據平臺建設探索實踐 國土測繪—城市地質相融合 地上地下一體化支撐智慧城市建設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
全國國土測繪工作座談會交流發言
2月25日,自然資源部組建后的第一次全國國土測繪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最大的亮點是,宣布自然資源部將啟動全國“十四五”基礎測繪規劃編制工作。分組討論的熱烈程度,充分體現了與會者對這次大會的重視。
《測繪》版特從本期起,陸續刊發2019年全國國土測繪工作會上5個交流發言的精華部分,以饗讀者。今天刊發的是第一篇。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地上地下時空數據資源
——國土測繪主要是獲取地上空間的數據,城市地質主要是獲取地下空間的數據
2019年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完善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框架,推動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改革,摸清自然資源基本狀況,強化自然資源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支撐,實現自然資源系統深度融合。
近期,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技術大綱(2019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進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工作,做好與其他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的銜接,為城市管理提供一張底板、一個平臺、一套數據,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生態修復、確權登記等自然資源管理工作,服務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地上地下時空數據資源,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需要三維地下空間數據及各類自然資源要素的數量、質量、時空分布來支撐自然資源管理需求。
城市地質是以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生態等要素為調查對象,綜合運用地質學理論和技術方法進行分析評價,查明城市自然資源狀況,評價城市發展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服務城市規劃、建設與運行管理,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國土測繪主要是獲取地上空間的數據,城市地質主要是獲取地下空間的數據。
因此,國土測繪與城市地質相融合,能更好地促進智慧城市建設。
城市地質信息平臺構建思路
——積極將地質信息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主流程,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數字中國。城市地質信息平臺是城市管理決策的重要支撐,能有效解決當前城市發展面臨的“有基礎、無集成,有數據、無共享,有需求、無平臺”的局面。
平臺構建目標任務是,將城市地質調查產生的地質資料和成果收集、處理、檢查入庫,建立多源、異構、海量地質數據集成的“數據中心”;綜合利用GIS、三維、數據庫等技術,建成面向專業研究的基礎工作平臺、面向政府規劃管理的三維可視化決策支持平臺、面向社會公眾的地質信息共享服務平臺。
平臺構建工作內容包括建標準、搭平臺、管數據、推應用。一是建標準。根據已有數據庫現狀和新增調查工作量,研究編制城市地質調查數據標準;開發“城市地質數據錄入與管理子系統”,對地質調查數據進行規范化的入庫、檢查、建庫管理。保證地質調查數據從生產、匯交、整合、管理、更新、共享到應用全過程的標準化、規范化。
二是搭平臺。搭建城市地質信息平臺,功能模塊包括:數據建庫與管理、綜合查詢分析、專業圖表制作、三維地質建模分析展示、專業分析評價與輔助決策、地質資料共享與服務。
三是管數據。集成管理城市地質調查成果,將多專題、多源、異構、海量數據進行有序管理,為地質數據的查詢檢索、分析評價、三維展示以及深入挖掘地質信息提供堅實的基礎。
四是推應用。根據城市經濟發展需要,定制開發專業地質應用功能,提供地質信息服務支撐。服務城市地下空間資源開發規劃,服務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劃定,服務城市重大工程建設選址,服務地質災害防治業務管理、服務國土耕地質量監測、服務重大生命線工程安全監測等。積極將地質信息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主流程,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透明雄安地質信息平臺實踐的設計理念
——新定位、新思路、新模式、新技術
新定位,即面向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維護服務。重點服務于政府各委辦局、企事業單位、城市建設與工程勘察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實時地質產品和政府應急服務。新思路,即以物聯網、遙感技術為主體,輔以調查、采樣、測試等手段,動態快速地實現地質數據信息更新,實時反應城市地質環境現狀。新模式,即全部采用互聯網方式,接入智慧城市信息網,按數據保密程度對接政府的互聯網版、政務外網版、政務內網版。新技術,即依托云技術和大數據建立地質大數據中心,采用高精度的矢柵一體化三維地質結構模型為平臺提供全過程可視化支撐。
這個實踐的目標任務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多源—多維大數據集成管理,構建“設計領先、技術突破”的三維可視化地質模型,打造服務一流的“透明雄安”數字平臺。建立雄安新區地質大數據中心,構建三維模型可視化系統和共享服務系統,提供基礎數據服務(地質檔案、地質圖、專題數據庫、三維模型)、專題應用服務(面向不同部門提供定向地質產品)、輔助決策服務(對三維地質模型和構筑物實施管理)。
平臺功能為:一是形成雄安地下空間全要素一張圖,實現透明雄安。二是建立了地質大數據,支持基于GIS技術的空間分布展示和空間查詢能力,提供多種形式的數據表達方式。三是基于土壤地下化學數據庫,對土壤質量進行實時評價。四是基于地下水數值模型和數據庫的源匯項數據,動態進行模擬計算,提供實時資源量狀況、開采調控措施,以及應急條件下的地下水供水方案。五是進行地熱資源實時評價和趨勢分析,提供應急供暖處置方案和新增開采井的輔助決策。六是按照用戶需求實時提供工程勘察資料,實現工程地質虛擬勘察,提供鉆孔、剖面、承載力、工程地質參數等數據資料。七是對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情況進行管理,實現地下構筑物、地表重大工程、三維地質模型的集成可視化,具有單體查詢和分類統計功能。八是對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土地污染等重大地質安全進行地質安全分級預警預報。
自然資源部“兩統一”職責和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
——給國土測繪和城市地質相融合帶來了契機
城市地質信息大數據平臺建設的難題主要是地質真三維模型的構建和動態服務;ヂ摼W、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使得框架模型與網格模型結合,形成矢柵一體化高精度模型,可解決可計算和應用的可視化問題。物聯網、云平臺技術的發展使得地上地下一體化全空間管理成為可能。
中國地質調查局將進一步找準需求,重點解決用戶與服務問題;科技創新,重點研發解決技術問題;推動立制,重點解決數據共享與更新問題;推廣示范,應用城市地質信息支撐智慧城市建設。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