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陽利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精準打擊違法用地、違規建設紀實 借得“慧眼”護雁城
“兩違”泛濫,重大項目難落地
在衡陽市石鼓區西南部,一座總規劃面積達5370畝的城市綜合體已初具規模。這是衡陽首個投資過百億元的服務業標志性工程“華耀城”。然而,由于違法用地、違規建設(簡稱“兩違”)泛濫,其被迫從計劃落地的珠暉區搬至現在的石鼓區。
衡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測繪管理科科長劉彥拿出珠暉區2013年和2014年遙感影像圖告訴記者,當初引進“華耀城”的消息不脛而走,僅半年時間,原本空曠的平地上一批違章建筑迅速搶建而起。考慮到征地拆遷的難度,最終,“華耀城”不得不搬離。
近年來,衡陽市抓住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等重大機遇,引進了許多重大項目。征地拆遷補償的巨大利益,誘發了一股聲勢浩大的“違建潮”。
“兩違”泛濫,給征地拆遷帶來重重阻力,更讓城市規劃難以落地。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以來,衡陽市每年新增違建達80萬~100萬平方米。“拆除這些房子按2000元/平方米的價格計算,經濟損失就達十幾億元。”衡陽市副市長唐文峰說,“根治‘兩違’,勢在必行。”
事實上,衡陽市的“兩違”整治一直以來都在進行,但收效甚微。
“人工巡查,基層力量不夠,無法實現早發現、全覆蓋,而且不乏‘打招呼’‘走后門’的情況,易出現監管漏洞。結果就是拆掉一波,又起一波。”唐文峰坦言。
如何直擊“痛點”,解決違建“圍城”的局面?衡陽市以建設智慧衡陽時空大數據平臺為契機,參照國家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手段,利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打造了“兩違”監管平臺。
精準打擊,違法用地無處遁形
在衡陽市雁峰區岳屏鎮水東村的偏僻處,一塊占地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堆滿了殘磚爛瓦。這里原本是10余戶村民集資搭建的4層房屋,因違法占用綠地而被拆除。
“這里被山包圍,周邊村落集中,區里的巡查人員來了幾次都沒有發現,但‘兩違’監管平臺準確發現了違建的坐標位置。” 衡陽市雁峰區副區長譚海榮說,2017年1月,雁峰區“按圖索驥”在水東村集中連片拆除了3萬多平方米的違建。
打開“兩違”監管平臺,記者看到,水東村已拆違區域用黃色標出,點擊坐標,違建房屋的原始圖片、房屋編號、坐標位置、樓層、所屬村落以及拆違前后對比清晰可見。
在這一平臺上,輕點鼠標,衡陽市每一條街道的全景圖一覽無遺。一張利用遙感和航拍技術生產的分辨率為0.2米高清影像圖成為年度基礎底圖。“之后任何變化,均要有依據,否則便是違章建筑。”劉彥介紹。
底圖有了,衡陽局又租用衛星, 每月購買一張圖, 以動態監測全局變化。同時,借助湖南省第一測繪院、湖南省地質測繪院等專業支撐,無人機加上專業隊伍,可實現對市本級拉網式巡查;利用監管平臺實時搜索、建立“兩違”舉報APP和微信公眾號,即時收集輿情信息并進行實地調查與核實。“天上看、地上巡、網上管、群眾報”,構建起了“天空地網群”立體化快速發現平臺,以底圖為基準,每一塊地在不同時點的變化情況一目了然。
一旦發現“兩違”信息,如何快速處置呢?據悉,監管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可即時發布巡查信息,區、鄉政府根據信息即時拆除,可實現“按天”控違;重點難點項目“兩違”信息發送給城區政府領導,并轉批至鄉鎮限時督辦,可實現“按周”控違;對于城(園)區一個月以上未拆除的“兩違”宗數及面積,占用耕地及基本農田情況,則會以月報的形式,發布給各城(園)區區委書記、區長,實現“按月”控違。
“從發現違建到處置完成,時間可以控制在20個工作日內,這得益于從快速發現到快速處置之間的暢通。”劉彥表示。
“以前拆違難就難在大家都不認賬,都說是以前就建好的。現在‘有圖有真相’,違法當事人更易接受和理解。這讓我們基層的執法人員,心里也有了底!”譚海榮說。
據悉,僅在雁峰區,2017年拆除違建達17萬平方米,到了2018年,全區沒有再新增違建。“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譚海榮感慨道。
“利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可將高空的遙感衛星巡查、中空的飛機巡查、低空的無人機巡查與地面的人工巡查結合,實現網絡化、立體化的數據獲取。
這將大大縮短‘兩違’從發現到處置的周期。更重要的是,它將傳統人工巡查的‘事后發現’轉化為‘事前監管’,不僅節約公共資源,降低執法成本,也會使違法當事人的違法成本降至最低。”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成名點評道。
數據“說話”,助力政府科學決策
在衡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廖義智的眼中,“兩違”監管平臺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將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真正融合到政府決策體系中,助力政府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的工作機制。
據了解,圍繞“兩違”監管平臺,衡陽市建立了一套問責、預警、獎懲機制。
“‘互聯網+兩違’平臺獲得的監管信息,將以‘一圖一表’的形式,每月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上報,為政府精準問責提供依據。市政府與各園區政府每年會簽訂責任狀,如城(園)區連續三次考核排名末位,且新增違法違規建筑一個月未拆除,建筑面積達到一定數量的,實施重點管理。在此期間,其分管領導不予提拔、重用、評優評先,被重點管理單位在下一次考核排位進入全市前兩名時予以解除。”廖義智介紹。
對于月報上顯示“兩違”有異常,預警機制隨即啟動:市政府下達督辦函,由市長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進行通報和調度;同時,市紀委動態對自然資源部門提供的數據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行核實和監督。
此外,衡陽市還建立了“真金白銀”的獎懲制度。在年度考核中,存量違法違規建筑面積城區超過2000平方米、園區超過1000平方米的,在財政結算中對超過部分按500元/平方米收取罰金,反之,則對減少部分按照500元/ 平方米予以獎勵。
自監管平臺啟用以來,衡陽市每月新增“兩違”由15萬平方米,突降至每月不到1萬平方米;每年整治“兩違”80萬平方米,節約征拆資金3億元;并實現了基礎數據更新,動態綜合市情監測與控制違法用地與違規建設的“三贏”。
壓實責任,聚焦長效監管機制
治理“兩違”不能僅依靠“運動式”的行動,如何建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長效保護機制,從根本上減少“兩違”的發生,是當前衡陽市關注的問題。
“農民合理的訴求無法保障,才會導致大批違建的產生,因此要做到疏堵結合。”廖義智表示,要滿足農民合理建房需求,明確“建新拆舊”的原則。一方面,將通過確權發證,進一步摸清農村土地、房屋、人員變化情況等信息;另一方面,要在村莊規劃編制中保障農民建房空間,今年衡陽市80%的農村地區村莊規劃將編制完成。
與此同時,衡陽局今年將借助湖南省第一測繪院等單位的技術支撐,升級“兩違”監管平臺,打造“黨政主要領導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履職平臺”(簡稱“履職平臺”),壓實領導干部履職責任。
據介紹,履職平臺將以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依靠時空大數據,建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保護本底數據庫、自然資源變化動態巡查系統以及市縣黨政主要領導自然資源及生態保護預警平臺,對接組織部門的干部考核平臺、檢察機關的公益訴訟平臺、審計部門的生態審計平臺,為各級政府和檢查機關提供本底庫、按季提供動態變化庫,及時發現和修復遭破壞的自然資源,為干部考核、公益訴訟和生態審計提供支撐。
“每月有通報,每季度有評價,每年度有考核,離任時有審計。以數據為支撐,將大大壓實黨政主要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讓離任生態審計有據可依。”廖義智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今后自然資源部門的管理是對山水林田湖草的統一管理、是對國土空間的統籌規劃,這就需要進行精準乃至精致的管理,而開發好、利用好地理信息大數據,將成為自然資源部門實現科學、精細管理的重要抓手。
作為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服務自然資源管理“兩統一”職責履行的重要任務,日前,自然資源部已發布2019版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技術大綱,明確提出將選擇自然資源管理領域開展示范應用。
李成名表示,基于時空大數據平臺,融合自然資源管理相關數據,擴充構建跨部門、跨行業的自然資源要素地理分布統計、空間開發格局分析、資源優化配置等專業模型和功能,將切實為國土空間規劃、空間用途管制、生態修復以及土地、海洋、林業等資源的管理,提供支撐與保障。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