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芯驅動”搶跑人工智能主賽道 武漢無人船為三江源水域做B超

武漢無人船為三江源水域繪制3D水下地形圖
最新專題調研結果顯示,武漢“一芯驅動”新的一翼開始發力,人工智能企業已超過40家,企業研發人員超3000名,近3年研發投入超過4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98%以上。
近年,小米人工智能總部、?低、科大訊飛等項目陸續來漢落戶。今年上半年,武漢將出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專門方案。預計到明年,武漢人工智能產業產值將超過100億元,為其他產業賦能規模超過1000億元,成為一個新的產業集群。
長江日報記者賀亮
8年投入數千萬研發智能船
武漢楚航早在2012年,就研發出國內首臺無人智能船水域測量機器人。
8年前,李偉、劉勇、李志遠、許建雄等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的創業者,共同組建了武漢楚航,專注于無人智能船的研發,并迅速成為國內無人智能船領域的頭部企業。
“無人,并不等于智能。”李志遠說,行業里還有遙控的無人船、無動力拖拽式的無人船,能夠做到智能航行并能真正應用于水質監測、水文測量、應急救援的企業,在國內還不多見,“無人智能船的技術門檻高,需要有船舶制造、測繪導航、嵌入式編程等眾多學科的跨界整合,前期的投入巨大。”
“團隊之所以領先,是因為國內外做民用無人船并不多見。”楚航研發經理許建雄從武漢大學測繪工程專業畢業后,進入了國家海洋局工作,2011年在大學室友李志遠邀約下辭職回漢,他說,“看好無人智能船在水文、水生態領域的優勢,加入了團隊”。
許建雄說,團隊在無人智能船領域研發用了8年時間,這也是團隊成員最好的年華,盡管市場尚未成熟,研發投入還遠沒有達到收獲期,但是不后悔,把無人智能船當作是一輩子的事業。
李志遠透露,楚航現在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靠測繪服務,團隊用高鐵、隧洞等工程的測繪服務獲得盈利,投入到無人智能船的研發,才得以讓團隊支撐下來。
8年時間,投入了數千萬的研發費用,雖然也曾獲得過800萬元的天使融資,但對于公司的投入來說,遠遠不夠。
據了解,幾乎與楚航同時進入無人智能船“賽道”的珠海云洲,近期又完成新一輪融資4億元。
李志遠告訴記者,水環境會日益得到社會重視,這是組團創業的初衷,不過,一路走來,也曾產生過疑慮。
前幾年,團隊也曾考慮過轉型,進入無人貨船領域,但是經過商討后,團隊還是回到水環境監測上來,楚航的技術優勢也可以用到無人貨船上,但是投入巨大,并且市場更加不明朗,而水環境的監測和治理的市場需求遲早會爆發。
年初,武漢楚航就接到30多條無人智能船訂單,同比增長超過200%。
一鍵操作智能船可裝進汽車后備箱
“巴東水布埡水庫全省最深,東湖底部地形平坦,大渡河難渡,因為它流速快、礁石多。”李志遠歷數測量過的河流、湖泊,水底的情況就像印在他的大腦里,如數家珍。
近日,記者走進武漢楚航的生產研發車間,看到應用于水環境監測、水文測量、應急救援的多款產品。
“讓水患變水利,前提是要了解水,科學地運用水。”李志遠說,可以通過測量來及時修正航道,防止船舶擱淺;了解湖泊底下的地形,可以提前做準備,科學調度洪水;及時了解水質變化可以為科學治理提供依據。
傳統的水文測量和水環境監測多是依靠燃油船進行,船體較大,效率較低,有些復雜水域不能前往。
相比傳統的水文測量及水質監測,無人智能船有著絕對優勢,傳統的測量船,體積大、容易擱淺,在一些有回流、暗礁、疫區的特殊水域作業,存在風險;傳統的水質監測也存在取樣條件有限、對污染源取證困難等局限。
許建雄向記者展示了該公司剛推向市場的“小型便攜無人船——CH10”,這是一款面向小型湖泊進行水環境監測的小型無人智能船,放在水上就能自動測量,一鍵操作,可放在汽車后備箱托運,對水質采樣無盲區,并能夠通過對水下環境的掃描,鎖定水下排污口。
許建雄說,環保監測人員在作業時,對湖泊的取樣極為有限,人工取水樣極為繁瑣,有些直接通向湖中央的排污管道,也較難發現。
“小型便攜無人船——CH10”搭載水質傳感器等設備,設定航線在水上航行四小時后,可自動返回,傳回監測的水質數據及水下異物、流速等數據,就可以鎖定污染源頭。
許建雄指著研發的無人智能測量艇“搏浪者”和無人智能測量船“沖浪者”說,兩年前,就用這一艇、一船,完成了對東湖水下地形及湖岸線的測量,建立了東湖的水下3D地形圖。
去年5月,該公司生產的“踏浪者”號便攜式無人智能船,在我國首次高原河湖生態環境精準監測中成功應用。該船搭載聲吶、水質采樣等多種測量設備,對可魯克湖的水環境、湖泊及周邊生態環境進行了快速精準的監測,“踏浪者”號因此登上央視新聞聯播。
許建雄介紹,高原湖泊的水生態監測,無人智能船的優勢更加明顯,高原湖泊受地質構造影響,淺灘較多,大型船只很難作業,并且燃油船在高原稀薄的氧氣條件下,很難正常作業,也不適用于高原湖泊脆弱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武漢楚航研發生產的無人智能船,先后為三江源水域、長江中游牯牛沙水道航道、漢江丹江口水庫、可可西里庫賽湖、瀾滄江糯扎渡水電廠、金沙江溪洛渡庫區、大渡河、深圳市水庫及非洲部分水庫等“畫像”。
鏈接>>>
國家保護水生態
無人智能船
迎來爆發期
“從全球來看,無人智能船在民用領域的發展也不過20年。”李志遠說,從全國來看,銷量最大的公司,8年總銷量也僅有百條船。這是一個尚未成形的市場,連行業競爭都談不上。近兩年,國家大力推行水生態保護,無人智能船的需求在快速增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水資源是寶貴的財富,保護、開發利用和防治水患,需建立在了解江河湖海的基礎上,需要建立江河湖海的大數據。
楚航團隊對“水域大數據充滿想象,這也是團隊最終的夢想”,無人智能船只是獲取水域數據的工具,它讓水域數據的獲取更加高效,也讓建立水域數據庫成為可能。
李志遠說,“哪條河水質變好了,哪個水庫的淤積需要清理了,一張圖上可以看得清清楚,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可以通過對水域的及時測量,了解各個水域的水文、水質變化,為精準調控和科學治理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撐。
“今年是無人智能船的爆發期,受益于國家對水文、水生態的監測管理需求,無人智能船的市場需求呈現規;男枨。”
無人智能船的大規模應用,會讓水域的大數據庫成為可能,“這個數據庫可能比無人智能船更具有想象空間”,李志遠說,對楚航來說可能這個目標還比較遙遠,可能單靠一家企業也難以完成,這需要全社會的廣泛認知,但是楚航愿意長期致力于水域數據的采集,也相信會有這一天。
記者發現,武漢在無人智能船領域有著先發的產業應用優勢,涌現出南華工業、武漢楚航、綠灣等企業,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測繪、遙感、人工智能、船舶制造等方面有深厚技術沉淀。但總體而言,武漢企業在民用領域的市場規模并不大,珠海、合肥等地企業正在形成規模,發展迅速。
李志遠說:“武漢在無人智能船領域應有產業思維,提前布局規劃,抓住機遇,先發優勢做成先導產業,就像無人飛機,在發展初期,很少有人能想到會做成如今這樣龐大的市場。”
長江日報記者賀亮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