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天眼”讓“大棚房”無處遁形 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全力為“大棚房”清理整治提供技術支持
強化政治擔當,科學謀劃傾力投入
“為全省‘大棚房’清理整治提供及時精準的技術支持是我們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也是履行職責,支撐自然資源監管的一次實戰,要不計代價、不計得失,堅決保質保量完成好!”3月19日,按照省委主要領導關于“為大棚房專項清理整治行動提供技術支撐”的批示精神,局黨組書記、局長徐開明第一時間對技術支撐保障工作進行動員部署,統籌全局力量全力保障“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分管局領導殷福忠帶隊到指揮部對接工作、及時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制定技術支撐方案。局領導先后9次深入現場督導、解決問題、鼓舞士氣。
局領導深入現場督導工作
高度重視,傾力投入。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共調集7個直屬單位、269名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其中,抽調局內專家組成技術支撐組,向指揮部派駐2名專職聯絡員,安排12名技術骨干赴現場協助6個督導組工作,歷時10天晝夜奮戰,累計投入計算機、無人機、移動PAD、GPS定位系統、應急車輛等裝備300余臺(套)。
科學組織,全力推進。先后7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統籌協調技術支撐工作,建立了局主要負責人牽頭抓總、分管領導專題推進、牽頭單位技術負責、參與單位積極配合、包縣到人的工作機制。明確部門責任,統一部署分工,確定生產組織、技術、質量負責人,層層壓實工作責任,時刻擰緊“發條”。暢通溝通聯絡渠道,及時掌握動態進展,緊跟指揮部工作指令,有序與省自然資源廳協同,技術支持快速響應,隨時解決技術問題。制定詳細工作計劃,倒排工期,連續奮戰,做到工作日報、日清、日結,全力推進工作進度……
充分發揮優勢,測繪技術大顯身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次專項整治行動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以應急測繪的思路,在技術支撐工作中充分運用了遙感、測繪、地理信息等技術手段。衛星遙感解譯、地理空間分析、移動PAD舉證等技術讓“大棚房”核查工作更加精準而高效。
充分利用衛星遙感這個“天眼”把“大棚房”看得更清、查得更準。調用全省范圍的高分辨率多源衛星遙感影像,以高空視角清晰掌握“大棚房”的形狀、尺寸、顏色,使“大棚房”無處遁形。
科學運用時空大數據思維尋覓“大棚房”蹤跡?臻g疊加土地利用、地理國情自然現狀、地物特征、地名地址等海量數據,基于大數據技術原理從空間邏輯上自動偵查,精準探尋“大棚房”線索。
測繪技術人員利用PAD輔助現場核查
綜合利用PAD和無人機等輔助現場核查。技術人員配備載有衛星遙感影像和地理國情監測等數據的PAD協助現場督導舉證,復雜環境下利用無人機航拍取證,進一步提高了核查質量和效率。
“省測繪地理信息局作為第三方技術力量,為‘大棚房’專項整治提供了有力支撐。”黑龍江省“大棚房”作戰指揮部對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充分發揮技術優勢,為清理整治行動作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贊揚。
近日,副省長王永康兩次做出批示,“要向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表示感謝!省局工作認真、細致、準確,使全省摸清了底數,增強了信心。請以后還要多發揮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副省長聶云凌親臨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指導并慰問一線職工。
秉承“工匠”精神,全面排查精準高效
核實照片與對應圖斑的位置關系、判讀照片內容與圖斑及影像一致性、確認圖斑所屬地類、判斷敏感圖斑的建筑物性質……“大棚房”舉證材料的技術審查是一件復雜而細致的工作,在這項工作中,測繪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對疑似圖斑開展地毯式、拉網式排查。調用覆蓋全省的資源系列、高分系列等衛星遙感影像,以及地理國情監測、基礎測繪、地名地址等十余類數據,數據總量達18.21TB,對全省131個區縣的3.4萬個疑似圖斑逐個進行核查,核查舉證照片26萬余張,建立核查臺賬,完成一個銷號一個,確保個個落實。
對重點區域和重點目標進行重點核查。在衛星遙感影像上搜索城市周邊、園區等重點地區,根據影像紋理、照片場景、單位名稱等特征信息對疑似莊園、別墅、酒店、餐飲、娛樂的敏感地類圖斑進行重點核查,確保沒有“漏網之魚”。
實施兩級檢查,嚴把質量關。嚴格按照測繪成果質量標準開展質量檢查,在工作人員自查、互查的基礎上,由部門開展一級檢查,再由工作單位進行全面二級檢查,始終做到工作勁頭不減弱,核查標準不降低,確保工作質量。測繪人對工作質量的要求近乎于苛刻。
目前,按照省“大棚房”作戰指揮部的要求,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正在對已完成整改的Ⅰ、Ⅱ類問題“大棚房”進行再排查、再確認,為清理整治工作加固“保險鎖”。截至4月2日13時,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已收到1437個疑似拆除“大棚房”的4542張照片,比對歷史影像1077個,參考前一階段核查照片、新接收照片位置和拍攝內容、影像比對定性271個。下一步,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將按照自然資源部主要領導對配合做好“大棚房”專項清理整治工作的指示精神和決策部署,進一步提高站位,發揮測繪地理信息局作為第三方力量的技術、資源優勢,投入精兵強將,盡快完成衛星遙感影像調用等工作,對“大棚房”整改質量進行深度核查,為“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完美收官做好堅強的技術后盾。同時,通過這次“實戰”,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也進一步完善了快速響應機制、形成了清晰的技術路線和成熟的技術支持模式。
勇于攻堅克難,不畏辛苦全力以赴
131個區縣、3.4萬個疑似圖斑、26萬余張照片……這些簡單的數字映襯著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參與“大棚房”清理整治行動的全體人員的智慧力量與辛勤付出。
黑龍江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是局“大棚房”清理整治技術支撐工作的牽頭單位,功不可沒。作為此次項目技術負責人的中心副主任楊愛玲,不僅要落實工作內容、制定技術路線、匯總成果、提交報表,還要隨時協調解決各種棘手的技術問題,自從“大棚房”項目開始,楊愛玲幾乎把自己交給了單位,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還在上幼兒園的女兒幾乎很難與媽媽見上一面。連續數日沒有好好休息的她,異常疲憊,但每當投入到工作中,她又瞬間“滿血復活”,為了大家樹立了工作標桿。中心技術人耿炎負責協助此次“大棚房”清理整治行動第六督導組工作,由于督導組已經先行到達寶泉嶺管局,耿炎連夜坐火車抵達寶泉嶺與督導組匯合并開展工作。這項任務剛一結束,耿炎又馬不停蹄地隨督導組趕往下一個核查地點雙鴨山紅興隆管局……不是在核查,就是在去核查地點的途中,“3天、行程2000多公里,耿炎的微信運動步數刷爆朋友圈。”同事們開玩笑地說。
作業人員學習交流圖斑核查有關問題
黑龍江第一測繪工程院負責大慶等三個測區的圖斑核查任務,由于生產任務重、作業人員緊張,院部機關20余名行政人員,也參與其中完成了1300多張圖片的信息錄入工作,保證了下道工序的順利開展。王守秋是遙感信息工程部“大棚房”圖斑核查任務的負責人,他每天加班到凌晨,無暇照顧有孕在身的妻子,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守秋做的都是一名測繪人應該做的,我也是他的戰友,更應該支持他!”同是測繪人的妻子對丈夫的工作給予最大的理解與支持。
黑龍江第二測繪工程院的李德元和曲志遠接到雞西市“大棚房”現場督導工作的任務,片刻沒有停留,凌晨3點就從哈爾濱趕赴工作駐地,經過短暫的休息,頂著嚴寒和大雪迅速奔赴多個現場進行督導。史仙靜是二院“大棚房”圖斑核對任務技術負責人,原本生病的她,因為工作任務重、時間緊、壓力大,病情加劇,導致支原體感染、高燒不退,但她依然堅守崗位,連續多日加班至深夜。
黑龍江第三測繪工程院此次共投入內外業作業員40余人,開展哈爾濱市九區九縣“大棚房”疑似圖斑核查工作。遙感應用部作為院牽頭部門,主任關雷帶領技術人員馬上投入工作。部門工作人員曹景慶連續多日冒著大雪準時與督導組會合,趕赴各區縣開展問題圖斑核查,每晚都工作11點多才能回家。勾昆等7名內業信息核查組成員因連續多日加班熬夜,3人患了重感冒,但沒有一個要求請假休息。
黑龍江地理信息工程院基礎地理信息部承擔富錦市和撫遠縣兩個區的“大棚房”數據處理任務,與此同時開展的還有3個生產項目和1個試驗項目,可謂“壓力山大”。部門迅速召開會議,要求其他所有項目都給“大棚房”任務讓路,僅留3人繼續完成“三調”項目質檢收尾工作,其余21人全部投入到“大棚房”項目中,必須保證數據按時、保質保量提交。
黑龍江省第五測繪地理信息工程院也承擔了“大棚房”核查的大量工作。在“大棚房”項目緊張進行的關鍵節點,正趕上哈爾濱市組織的無償獻血活動在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舉行。為“大棚房”項目連續幾天超強度加班工作的青年職工劉冬、朱天有、刁志鵬、張弛不顧工作的疲勞,主動報名參加了獻血活動,但獻血后他們一刻也沒有休息,迅速回到了崗位,投入工作。
黑龍江省測繪科學研究所的許宗楷作為所“大棚房”項目實施負責人,帶領工作人員連續10天奮戰在雙鴨山任務區。他一邊抓項目生產,一邊抓技術質量,還要做好數據的接收與上傳,每天工作到凌晨,第二天又要盡早投入工作,及時下載圖斑數據,第一時間分發到作業員手中,確保項目順利進行,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成了大家眼中的“鋼鐵俠”。
……
還有多少為這次任務默默付出的人,他們的事跡無法一一列出,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龍江測繪人”!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