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三局一院”支援西藏開展三調現場直擊
千山之巔,萬水之源。在西藏自治區12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這樣一群人,正在用雙腳丈量山川河流,用毅力克服高原缺氧,用智慧戰勝冰溝暗河……
2月底,西藏自治區國土三調隊伍陸續出征。按照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安排,由自然資源部下屬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牽頭,聯合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自然資源部重慶測繪院(簡稱“三局一院”),配合西藏自治區三調領導小組辦公室開展工作。
告別舒適,忍受暫別親人的孤獨和寂寞,415名測繪工作人員從大江南北趕來,鏖戰在這片遼闊的雪域高原上。
缺氧不缺精神
4月11日,記者一行從拉薩市出發,驅車10小時,抵達位于唐古拉山南坡和念青唐古拉山北麓的那曲市。這里年平均氣溫零下2攝氏度,海拔4500米以上。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那曲雪山,山河仿佛凝固。遠遠望去,幾件移動的熒光色羽絨服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格外顯眼。“每天得走四五萬步,天天都是微信運動排行榜第一。”自然資源部第一地形測量隊“90后”隊員張衛東告訴記者。
在高海拔地區大量運動是一種高風險行為,會導致呼吸不暢,大腦缺氧,甚至惡心嘔吐。而外業隊員們每天的工作,便是在零下十攝氏度的天氣里,徒步幾十公里開展調查拍攝和實地取證。“外業調查的地方離駐地很遠,隊員們外出好幾天是常有的事兒,有條件可以借住村子里,沒條件時就得睡在野外,我看著都心疼。”有著十幾年測量經歷的內業隊員陳琦說道。
比起白天工作的艱辛,更讓隊員們難以適應的,是夜里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由于海拔過高,隊員們每次入睡只能持續兩小時。睡著睡著就因為缺氧被憋醒,吸氧也不管用,實在扛不住就吃一片布洛芬緩解頭痛。一系列高原反應不斷地挑戰著隊員們的身體極限。
受氣候和地理環境影響,新鮮的蔬菜水果需要從外地運送進來,對于許多偏僻測區,一趕上大雪封路或交通管制,水果蔬菜便成了“奢侈品”,方便面和辣椒醬則成了隊員們充饑的必備食物。“有些偏遠村子時常斷電,沒電燒熱水泡面時,只好把方便面當成干脆面吃。”重慶測繪院地理國情監測中心高工朱成飛說。
除了要克服身體上的不適,隊員們還要忍受暫別親人的寂寞。“喂,我正休息呢,寶寶動了嗎?”拉薩市尼木測區隊員楊尚帥正在和妻子通電話。這位新婚不久的準爸爸告訴記者,一想到妻子產檢自己不能陪在身邊,心里就覺得愧疚。
但是,這一切都動搖不了西藏三調隊員們完成任務的決心。他們常說這樣一句話:“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辛苦!”
真情溫暖雪域
無論走到哪兒,真心總能換來真情。“在貧困的鄉鎮測區,隊員們常把隨身攜帶的面包、糖果等食物分給當地老鄉,老鄉也會拿出自家釀的青稞酒、酥油茶熱情招待我們。”尼瑪地區項目負責人尚曉鵬告訴記者。
在西藏,“講黨恩愛核心,講團結愛祖國,講貢獻愛家園,講文明愛生活”的“四講四愛”藏漢文宣傳標語隨處可見,“感恩共產黨、藏漢一家親”在這里絕不是一句空話。
3月中旬,第一地形測量隊尼瑪測區外業核查小組在結束工作返回駐地途中,車輪突然深陷冰溝。陷車地卓尼鄉離縣城還有150公里,山高路遠,又趕上雪天封路,救援團隊無法及時趕來幫忙。
困境之下,隊員們找到了附近的一個村,向村長說明情況。村長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邊說邊比劃著:“你們放心,我去找人幫忙。”不一會兒,全村30多口男女老少一起趕來了,此刻已經是晚上21時。
3月的尼瑪縣,夜間溫度趨于零下攝氏度。村里的一位漢子二話不說,直接把手伸進了半結冰的河水中,拽著拖車繩用盡全力往外拉。另外幾位村里的壯勞力在車后,弓著身子往前推,褲角很快就被冰冷刺骨的河水打濕了。整整一夜,全村男女輪流上陣。第二天凌晨4時,汽車終于從冰層里拖了出來。
“沒有他們的救援,我們根本沒法回到駐地,只能睡在野外了。”尚曉鵬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仍然十分感動,“一個禮拜后我們聯系到了這些老鄉,聽說他們的手被凍成了青紫色還沒完全恢復,有的甚至很難回彎兒了。”說這話的時候,他的眼圈有些發紅。
外業作業,危險常伴左右。一個月前,一名測繪隊員晚上結束作業后,突然發現百米外有一雙眼睛直勾勾地盯著他。“不是牛不是羊,好像是頭熊。”隊員顧不上高原缺氧,使出全身力氣跑到了最近的一戶老鄉家中,一邊比劃一邊將老鄉家里防熊的釘板立在墻邊。盡管老鄉聽不大懂普通話,卻還是從屋里抱出了一床棉被,安排隊員住下。第二天一早,老鄉果然在家門外發現了一對熊腳印。
數據求真求精
作業期間,測繪隊員們按照統一標準,嚴守數據精準“生命線”,根據國家下發的調查底圖,通過外業調查、拍攝樣本、實地舉證等方法,核實地類、邊線及權屬,摸清土地利用現狀,為自然資源信息共享、生態文明建設、空間規劃編制等提供精準翔實的基礎數據。
在那曲市色尼區駐地,記者看到,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狹長小屋里擺著兩張長桌,8位內業隊員面對面而坐,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墻上貼著的“三調作息時間表”,嚴格標注著測繪隊員的工作、休息時間:外業工作從8時到19時,內業工作從20時30分到22時30分。
第一地形測量隊三中隊副中隊長張元棟告訴記者:“每天晚上內業隊員要對回傳照片上的地類進行核實,一點錯誤都不能出。”眼前這個皮膚黝黑的男人,談起工作像個繡花姑娘般細致。
為保障西藏三調成果的完整性、客觀性和準確性,“三局一院”構建了一套科學的質量監督管理體系,統一標準,實行全過程質量管理,確保質量評價結果客觀公正。
幾天前,在重慶測繪院負責的昌都市卡若測區,外業隊員發現了一塊與影像顯示相矛盾的地類。“資料顯示這里是耕地,但是實地拍攝時發現是林地。”重慶院地理國情監測中心朱成飛介紹。隨后,重慶院有關負責人聯系當地鄉鎮干部進行現場核實,最終確認是林地。“判定的地類不同,國家發放的補貼就不一樣。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朱成飛說。
截至5月5日,“三局一院”共投入1000多人開展作業,其中,內業作業人員716名、外業調查人員415名。西藏自治區7個地市共74個縣區的調查底圖和信息提取、外業調查和實地舉證工作全部完成,調查數據內業編輯和數據庫建設工作正在同步推進,25個縣的調查成果已經提交自治區級檢查,計劃5月15日前完成所有縣(區)的數據庫建設并交縣級自檢。
水潺潺,淡泊致遠;山疊障,千仞無言。“三局一院”國土三調隊員們用智慧和毅力繪就一張張成果圖,在冰川絕壁中唱著無言的歌,為雪域高原的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