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導航應用博覽會暨高峰論壇遍邀群英謀發
北斗導航應用博覽會暨高峰論壇遍邀群英謀發展
天上45顆“北斗”,滋養千億級產業
穿上VR裝備體驗遨游天空的感覺、現場感受最新款大疆無人機的強大功能、衛星技術應用于精準農業的發展……
昨天(6月4日)上午,第二屆中國(南京)北斗導航應用博覽會暨北斗高峰論壇在南京國展中心開幕。國內北斗衛星、測繪地信、通訊遙感、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領域的20多個專家學者匯聚南京,交流分享北斗產業發展現狀、研討產業未來走向。與此同時,來自國內的數十家北斗企業則集中亮相,展示了一大批基于北斗衛星的應用型產品。
主辦方、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施建石表示:“這一盛會已成為我國交流衛星導航技術前沿的舞臺、展示衛星導航應用產業發展的窗口、開展衛星導航項目合作的平臺,助力北斗系統明年實現全球覆蓋,行業產值達4000億規模。”
“北斗”賦能智能制造與應用
進入新時代,中國北斗衛星導航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在相繼建成北斗1號向國內提供服務、北斗2號向亞太提供服務之后,上月17日,我國成功發射第45顆北斗導航衛星,標志著距北斗全球組網、2020年向全球服務又進了一步。截至今年年底,我國還將再發射6—8顆北斗衛星。
基于天上“北斗”的滋養,國內北斗產業蓬勃發展。博覽會現場,讓人目不暇接各種新產業、新技術,充分顯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趕到現場參觀的南林大學生楷軒,率先體驗了一把VR產品,他興奮地告訴記者:“現在衛星的定位精準度已達到了厘米級,別說無人機、VR操控等產品,就連共享單車也是用的北斗定位。”
“這是我們打造的北斗山體滑坡預警南京示范工程、南京長江二橋自動監測系統。”江蘇科博空間信息科技公司負責人指著展板介紹,依托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科教資源、政產學研結合成立的該公司,專注于北斗地質災害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目前已擁有該領域較大的市場份額。
北斗+精準農業、北斗+軍民融合、北斗+智慧城市、北斗時空位置服務平臺……在南京九度衛星科技研究院展位前,研究院負責人張維表示,圍繞“低軌衛星寬帶通信系統(5G星座系統)”,他們正全力建設無縫覆蓋全球、面向小型化終端用戶高速應用的數據通信系統。研究院成立一年多來,已孵化北斗相關產業鏈企業10家。
“北斗”產業迎來提升新拐點
“我國近年來持續加速北斗衛星的布局,出臺了一批有利于產業發展的舉措和政策。以手機為例,國內現有的手機產品中,有82款均配備有北斗衛星定位功能。‘沒信號’也不怕,雪山頂和深山里可以用衛星信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斗絲路研究學院院長、北斗時空產業園發展聯盟秘書長景貴飛感慨,“隨著天上北斗的增多,技術更新的提速,北斗產業已出現拐點,正由智能裝備制造向大眾化、服務型轉變,這意味著北斗將深度走進尋常百姓家。”
博覽會上,除了大批大眾化產品閃亮登場外,北斗領域專家學者們分享交流的內容,也同樣聚焦服務型應用。聯通物聯網公司副總經理何非就“5G時代,物聯網與北斗融合發展”作了報告。他透露,中國聯通目前正布局“5Gn計劃”,鎖定7個特大城市、33個大城市、n個行業,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就是“北斗助力衛星連接”。
“5G+北斗,下一個產業風口”、“北斗高精度定位在安卓手機的應用”……來自南郵、浙大、東大、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54所等院校的專家們,針對北斗技術的未來走向和應用發展,提出觀點分享思路,結合項目路演,引來了深藍會、獨角獸資本等十多家投資機構的關注。
去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達3016億元,較前一年增幅18%。其中,北斗對產業的核心價值貢獻率達80%,由衛星導航衍生帶動的關聯產值達1947億元。今年更是北斗產業蓄勢騰飛之年,北斗對智能制造、智能應用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
“北斗”在南京發展勢頭迅猛
我市從2010年起即啟動制定北斗衛星產業規劃,截至目前南京北斗衛星產業已形成“一園三區”的發展格局。江北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內的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南京)產業基地,是我國第三個基地。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基地內已擁有200多家北斗產業鏈企業,年產值超百億。
此外,江寧、鼓樓、雨花臺區也有為數眾多的北斗產業鏈企業,南京市衛星應用協會相關人士介紹,南京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礎好、高校院所眾多、軍工企業實力強,這些為發展北斗衛星產業提供了支撐,截至目前,南京北斗產業鏈企業已超500家,產值數百億元。
南京大翼航空科技公司是本次大會評出的最具投資價值獎企業,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是大疆創新系統集成商,自主研發的大翼鷹眼無人機管理系統,將無人機視作空中物聯網平臺,已經為公安、消防、環保、農業等領域的客戶帶來較大效率提升,在“智慧城市”領域中展現了極大價值,未來將應用于更多行業。
獲得最具魅力企業獎的南京吉印信息科技公司,則是400多個國家、省、市級地理信息和測繪領域政府機構的合作伙伴,曾參與制定“測繪地理信息數據數字版權標識”國家標準。董事長朱長青是我國地理信息安全領域專家、南師大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成立7年來,“吉印”的地理信息數字水印和加密控制安全保護系統,已廣泛應用到各地的測繪、地理信息、國土、地質、導航、規劃、導航、公安、林業、水利等部門,并推廣到香港、馬來西亞等地,在地理數據版權保護、安全管理方向贏得了市場的贊譽。通訊員 孫云才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