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開展特色小鎮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紀實 啟動監測工作定制服務
近期,在江淮大地,長江兩岸,活躍著一群頭戴遮陽帽,手持采樣相機和平板電腦的年輕測繪人,他們奔波在建設工地、田間地頭,完成了江蘇第一批25個特色小鎮的地理國情監測和兩批共56個特色小鎮的現場考核任務,用智慧和汗水描繪出江蘇特色小鎮建設的美麗藍圖,為江蘇培育創建特色小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聚力創新、聚焦富民”提供了重要支撐,展現了江蘇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下文簡稱“中心”)的新時代風采。
厲兵秣馬,拓展地理國情監測新領域
“江蘇省特色小鎮地理國情監測”項目是由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下達,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局主管,中心承擔的國家級地理國情監測項目。作為全省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的項目牽頭單位,中心接到特色小鎮地理國情監測任務后,成立了以中心遙感影像部為主力的江蘇省特色小鎮地理國情監測項目組,第一時間主動與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司對接,初步明確了項目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
然而,面對“特色小鎮建設”這個并不熟悉的監測領域,大家雖然滿腔熱忱,卻又滿心躊躇。
如何在僅3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鎮中深層次地體現全省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成果?
如何將特色小鎮的規劃實施、經濟發展、自然資源保護等監測需求與現代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結合起來?
如何既能全面展現江蘇特色小鎮的整體面貌,又能充分反映每個小鎮的個性特點?
……
特色小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在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培育創建江蘇特色小鎮是江蘇省政府近年來重點工作之一,由省發改委直接指導,科學、客觀、準確、高效地完成監測任務,對于中心的事業發展和社會信譽都有著深遠影響。重任在肩,大家深知這既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做好這次全省特色小鎮監測項目,從多維度拓展地理國情監測新領域,項目組積極探索,深入研習《關于培育創建江蘇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關于培育創建江蘇特色小鎮的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文件,集中攻關監測技術難點,并多次請示省發改委和高校專家,充分利用前期地理國情監測數據、特色小鎮規劃資料、小鎮經濟統計數據進行監測成效分析。項目組還專門抽調精干力量赴泰州醫藥雙創、常州石墨烯兩個小鎮實地調研,全面、詳細地了解小鎮自創建以來在規劃落實、體制機制、特色項目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利用無人機采集高分辨率影像,為研究制定特色小鎮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了重要實例支撐。
革故鼎新,構建小鎮空間監測新體系
對特色小鎮這種尺度小、顆粒細、分布散的對象開展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在江蘇尚屬首次,缺乏成熟的技術規范和評價體系,更無舊例可循。此外,由于特色小鎮大多富有產業特色、文化韻味和生態魅力,傳統單一的地理國情分析軟件在小鎮空間上很難發揮作用。
對此,項目組在中心遙感影像部主任潘九寶的帶領下有針對性地展開技術攻關,力圖設計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能夠切實發掘江蘇特色的監測模型,研制一款能夠定期收錄創建情況、實時跟蹤建設過程、預測分析建設進度、動態模擬后期評價的軟件。
期間,項目組多次召開特色小鎮地理國情監測技術研討會,依據國家和省各項政策文件、行業標準和相關規范,基于衛星影像、無人機影像以及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數據等成果,采用專題資料空間化、多源數據融合處理和內外業一體化調繪等技術,開展特色小鎮指數評價模型分析,構建出一套適宜江蘇特色的小鎮空間監測新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一套“特色小鎮統計分析軟件”。
該軟件由相互關聯、影響和作用的多個數學模型構成,不僅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空間分析等技術實現特色小鎮在生產、生活、生態3個方面的基本統計,還可以從綜合指數、行政區劃、產業類別和空間位置等多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和模擬計算。
目前,該軟件已取得國家版權局下發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在特色小鎮地理國情監測和服務省發改委開展省級特色小鎮科學化創建、管理和分析決策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凝心聚力,迎難而上匯交監測新成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批特色小鎮地理國情監測指標體系很快得到了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調查與監測司的認可。江蘇省發改委在了解到中心第一批特色小鎮的初步監測成果后,提出了雙方合作開展特色小鎮監測與核查的需求。
4月3日,江蘇省發改委召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年度考核實地核查工作會,項目組成員全體參會并接受了特色小鎮外業核查培訓。會議要求項目組須在5月前完成兩批共56個特色小鎮的年度外業核查工作,為省發改委相關處室完成特色小鎮考核提供決策依據。
56個特色小鎮分散在全省各個地市,即使馬不停蹄地依次駕車經過也得至少10天!要在如此緊張的時間內完成每個特色小鎮10余項指標的核查,還要同步完成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任務,可謂困難重重。
會后,中心領導要求項目組要提高政治站位,凝全組之心,聚全組之力,不計得失,高效、保質、安全地打贏這場“特色小鎮監測與核查”攻堅戰。
時不我待!項目組根據最新收集的特色小鎮控制性詳細規劃數據,精準確定小鎮空間范圍,并整合現有地理國情、基礎測繪和興趣點等數據,快速整合處理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等用于指標分析的多圖層數據;由于每個小鎮都有大量的地理數據、經濟數據需要進行細化分解,項目組全體成員加班加點,全部放棄了周末休息,全身心投入到項目中。通過集中突擊作業,項目組僅4天就完成了準備工作,為開展小鎮的外業核查贏得了寶貴時間。
旋即,外業核查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項目組派出了能夠出差的全部16名職工,分4個小組趕赴全省各地。
朱小波是去年的新進職工,雖然是首次接觸外業工作,卻不怕臟、不叫苦、不喊累,白天在小鎮上測試設備信號、認真拍照取證、搜集考核指標,晚上在駐地協助組長進行資料整理直到深夜。
40多歲的馬強是項目組中的“老大哥”,在野外作業健步如飛,調查咨詢從容細致,工作效率之高令同組的年輕人嘆服不已。
老黨員莊旭是一名出色的“救火”隊員,哪里工作有困難,哪里就有他幫忙的身影。這次外業核查中,他被曬得脫了層皮。回到家中,他愛人心疼地感嘆:“你們干測繪的太拼了,真辛苦!”在這場“特色小鎮監測與核查”攻堅戰中,中心的測繪人把艱苦奮斗的測繪精神灑遍江蘇大地,保質保量按時提交監測成果。
行不止步,努力提升測繪服務新能力
“江蘇省第一期特色小鎮地理國情監測成果通過驗收只是一個開始,項目組要利用更加科學有效的監測手段,進一步優化指標體系,更好地支持特色小鎮有序發展,服務地方和省有關部門科學決策。”驗收會上專家的這樣一句建議,為項目組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
近階段,項目組依托“特色小鎮地理國情監測”成果,自行編制了《江蘇省特色小鎮地理國情監測展示圖件》近40張,自行制作了“重點監測特色小鎮三維全景影像”,自主研發了“基于空間數據的特色小鎮成果展示系統”……豐富的成果充分展示出江蘇省特色小鎮創建進程和成效,為規范推進特色小鎮管理提供了決策支撐,也為省發改委開展后續特色小鎮的創建與考核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中心將繼續以省級特色小鎮監測和考核工作為重要平臺,以提升監測能力為主線,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聽黨話、能戰斗、善取勝”的新時代“測繪蘇軍”先鋒隊,以更高水平投入到服務自然資源“兩統一”的歷史實踐中,齊心協力譜寫江蘇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