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圖”,我為什么會挺它
“如果沒有天地圖,沒有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整個地理信息行業的數據內容建設及應用將倒退十年。”
與天地圖打了七、八年交道的老羅如是說。
說起來,和老羅的見面很是曲折。約定見面的時間一推再推,總算定在了周六的晚上八點鐘,還是在老羅的辦公室。
如約見了面。本以為到了那個時間點,整個樓層該空了,卻沒料到依然是燈火通明。進了辦公室,老羅還在和別人談著業務,精神勁兒十足。
看這架勢,筆者知趣地坐在沙發上,理著自己的思緒。只聽著耳邊的聲音漸小,心想“差不多了”,這才抬起頭準備打招呼,正好迎上老羅一臉的笑容。
被誤解的天地圖
不過這笑容沒持續多久,聊到“天地圖”,老羅開始一臉愁云,嘴里反復念叨“外界誤解了天地圖”。
在他看來,第一類誤解天地圖的人群是社會公眾。公眾普遍認為,天地圖沒有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好用。老羅坦言,與百度地圖、高德地圖比導航和興趣點應用,天地圖確實比不過。但他也指出,好用與不好用,要看具體的應用方向。不能用天地圖的短處與對方的長處比,也不能用天地圖的長處跟對方的短處比。
2010年,互聯網地圖服務網站天地圖上線,當時新成立的天地圖有限公司逐步接手“天地圖”的建設和運營。按照當時天地圖的規劃來講,商業化是其中一個方向。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天地圖錯過了七、八年前的那場互聯網地圖大戰,對此,老羅表示并不遺憾。2014年開始,天地圖的重心已經逐步轉向服務政府和專業部門,形成天地圖的兩個主要版本,互聯網公眾版和國家電子政務外網的政務版。對于天地圖來說,政務服務和公眾深度服務,正是它的長處。
另一類誤解來自測繪圈。老羅表示,相關測繪部門、測繪院,并不看好天地圖,認為天地圖不好用,用的人也不多。這在老羅看來,反而是主管部門及測繪院工作的不到位。
測繪部門本應承擔推廣、宣傳天地圖的職責。然而在進行推廣時,部門缺少對社會公眾及企業在天地圖應用需求層面的調研,弱化對天地圖二次開發技術與方法的宣傳,也沒能與其他委辦局深度結合,反而對外宣稱“用的人不多”。反觀測繪院所的整體研發能力與技術支撐能力,老羅直言,目前國內80%的院所還集中在傳統的數據分析、數據處理,研發與應用系統建設的能力弱。
“一旦地方研究院能力減弱,原有的研發工作便逐步被地理信息公司、信息化公司取代了”。說到這里,老羅不由點上手中的煙,猛吸兩口。
“脫鉤”轉型,天地圖落地
對于地信產業的定位從主導到輔助,再到工具,逐層弱化的存在感令老羅感到不安。當政府和企業在尋求數據服務與應用時,想到更多的是互聯網企業而不是地信企業,行業的生存空間已經開始被擠壓,甚至被剝奪了。
“若不是那次轉型,我們可能也在嗷嗷待哺”,老羅感慨道。
2013年老羅所在的測繪院所脫離了主管部門,開始了轉型路上的市場突圍。用老羅的話來說,當事業單位改為企業時,原有的主管局并沒有“保護”企業的義務。這個當口,如果測繪院不快速轉型,由傳統的基礎測繪服務提升到地理信息整體服務的能力,甚至是時空信息大數據的服務能力,可能只有死路一條。
測繪院剛開始脫離出來時,一邊是業務大量萎縮,另一邊是市場尚未推開,讓老羅很是頭痛。所幸,得益于先前國家測繪局的培養,測繪院之前承擔了天地圖數據處理與融合、以及數據維護更新與應用推廣工作,把自身的能力培養起來了。為了拓寬天地圖的應用,測繪院將重點放在大數據統計上面,利用天地圖的數據資源,推廣信息化建設業務。同時將天地圖上云,與地方的大數據局及其國有信息科技公司合作。加上先前與部分行政部門的關系,老羅所在的測繪院用了大概2—3年的時間把市場跑了出來。
當老羅環顧周邊,部分地區的天地圖應用依然停留在純粹的任務形式。在這類行政性的工作模式下,運營天地圖的測繪院或者測繪公司,僅負責數據維護與更新工作,相應的應用推廣還依靠行政部門。
從這一角度講,老羅坦言,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測繪企事業單位開拓應用市場的動力不足。部分地區在天地圖數據向應用延伸的過程中,注定了無法打一手好牌。
比落地慢的是定位
老羅表示,打破這一僵局,還需要在自然資源部層面上厘清天地圖的職責和職能。
2016年,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工作要點中,天地圖的工作描述為:加強“天地圖”平臺建設,優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格局。具體來說,做好天地圖公益性平臺建設與運維,優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格局。
2017年,工作要點描述為:大力拓展“天地圖”政府公益性服務,推進深層次多領域應用。具體工作包括:做好平臺轉型升級,提高政務網服務能力;積極服務核心用戶,推進政府部門深層次應用。
近兩年,喊了多年的天地圖基礎平臺角色開始“變味”。上至自然資源部,下至各個省市,一些新的信息化名詞開始頻繁出現——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多規合一平臺、時空大數據平臺等。在老羅看來,這些平臺“換湯不換藥”。與此同時,天地圖的基礎數據服務領域越來越聚焦于自然資源系統。
一個月前,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做好2019年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與應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天地圖”服務于自然資源管理“兩統一”職責,為林草、土地、地質、礦產、海洋等自然資源管理業務提供地理信息支撐。在天地圖數據資源建設層面,通知指出,針對國土空間信息基礎平臺、自然資源“一張圖”、應急信息資源“一張圖”建設等需求,加強國家、省級、市(縣)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融合,統籌整合自然資源系統內的各類地理信息資源。
據了解,自2008年天地圖啟動建設以來,目前已建成31個省級節點,308個市縣級節點。如今,各地2019版天地圖陸續上線。用老羅的話來說,“邊走邊看”。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