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理信息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轉型階段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報告(2019)發布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報告(2019)發布, 報告顯示:去年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產值為5957億元,同比增長15%。截至今年6月底,地理信息產業從業單位數量超10.4萬家,從業人員超134萬人,核心與關鍵技術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7月25日,2019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發布的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我國地理信息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值保持兩位數增長,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融合發展效應顯著。我國地理信息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轉型階段。
報告顯示,去年,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產值為5957億元,同比增長15%。截至今年6月底,地理信息產業從業單位數量超10.4萬家,產業從業人員超134萬人。近年來,我國在測繪地理信息核心與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其中“中國高精度位置網及其在交通領域的重大應用”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報告總結了當前地理信息產業的產業需求。在政府服務需求方面,地理信息技術在政府部門管理和決策系統、數字城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基礎作用,并與自然資源管理、國土空間規劃、應急響應、環保監測緊密融合。在經濟領域需求方面,實現了位置服務與新經濟深度融合,定位監控服務成為運營車輛、船舶的標配,高精地圖與自動駕駛市場深度融合,遙感技術與精細農業、金融保險期貨、氣象等市場融合不斷加深。在社會生活需求方面,除手機地圖和汽車導航成為出行必備工具之外,基于位置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也在快速增長,而隨著二三維一體化不動產登記電子證照的出現,地理信息技術與社會公眾將更加息息相關。
報告分析了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產業環境。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去年底,北斗三號衛星基本系統建設完成并開始提供全球服務,我國在軌的高分衛星、陸地觀測衛星、海洋觀測衛星和大氣觀測衛星已達27顆,其中,自然資源部擁有14顆。此外,通訊公司、搜索公司及互聯網商業公司在開展業務時,產生的大量地理信息和位置數據也為地理信息數據提供了全新來源。在人才保障建設方面,除高校設置專業培養人才外,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與此同時,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增速在放緩,盈利能力出現明顯下降;龍頭企業發展較快,但規模較小;業務來源仍以傳統測繪和政府用戶為主,國際市場開拓有很大發展空間。為此,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建議: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和完善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加快推動資源開放共享,優化營商環境;另一方面,企業要抓住地理信息服務國家的戰略需求,尤其是為自然資源管理“兩統一”職責服務,把握住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帶來的戰略機遇,主動轉型升級,積極“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