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測繪工程院服務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走向深藍破浪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同時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為“千年大計”。
作為“一帶一路”地理交匯點的江蘇省沿海,有著充沛的海上資源,但囿于“船測難上灘、陸測難下海”的灘涂地貌特征,海洋測繪任重道遠。
江蘇省測繪工程院利用海洋測繪技術,服務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了一條探索之路。
從陸地到海洋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從我國的現實國情出發,中國特色海洋強國的內涵包括認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態海洋、管控海洋、和諧海洋等5個方面。
在此之前,江蘇省測繪工程院依托該院大地測量、數據采集和加工的技術優勢,探索著如何認知海洋。從上世紀80年代的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中為江蘇沿海灘涂制作專題圖集,到本世紀初的海域勘界、海岸線修測、927工程項目、908專項調查,他們一步一個腳印,把陸上測繪手段逐漸延伸到了海域。
2010年,受省海洋與漁業局委托,該院承擔江蘇省域海島地名普查任務,為此專門組建了海島項目辦公室,正式建立了服務海洋領域的測繪隊伍。這支隊伍,克服了基礎數據資料缺乏、海上氣象條件惡劣、某些海島登島困難等問題,踏遍了全省26個大小海島,陸續完成了海島地名普查、無居民海島使用情況調查等海島測繪和勘察任務。
通過不斷的探索與經驗的總結,海島辦的海洋測繪經驗越來越豐富。2011年,該院取得了海島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和無居民海島使用論證資質,成為全國唯一擁有該資質的測繪單位。隨后,又依次取得了海洋測繪乙級、甲級資質。
以技術人才為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千秋基業,人才為本。要做好海洋測繪服務,首先要引進和培育專業的技術人才。2011年,該院首次招聘2名海洋地質和海岸帶資源專業的研究生,邁出了向海洋專業縱深發展的腳步。此后每年都會充實海洋相關專業的人才,目前該團隊已有20余人。
該院積極落實“科技興測、人才強測”戰略,以建設高素質、聽黨話、能戰斗、善取勝的新時代“測繪蘇軍”先鋒隊為目標,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人才成長和使用的制度環境,不斷健全人才考核評價體系,不斷發展壯大創新型高素質測繪地理信息人才隊伍。通過師徒結對、技能競賽、交流學習等多種形式加強人才培養,不斷激發隊伍活力。
隨著海洋測繪隊伍的不斷壯大,為更好地服務海洋強國戰略,2013年該院組建了海洋技術分院,形成了集海洋測繪、規劃、調查、監測、生態保護于一體的綜合性海洋服務專業隊伍。
近年來,該院與省市縣三級海洋與漁業局、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江蘇省海涂研究中心、江蘇省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中心以及原國家海洋局技術中心、信息中心、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國家級、省級涉海單位長期密切合作,并與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江蘇省海涂研究中心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海洋專業技術單位。
以測繪服務為基
該院立足測繪地理信息服務本職,以省市縣海洋主管部門利用海洋、管控海洋的需求為出發點,先后承擔了江蘇省海島地名普查、海島保護規劃、領海基點保護、海島海岸帶生態修復、沿海灘涂變化監測、建設用海核查等涉海任務,為服務海洋大發展、自然資源調查與監測、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等戰略部署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010~2012年,該院承擔了江蘇省毗鄰本行政區領海以內海岸線向海一側26個海島、110個低潮高地和3個暗礁暗沙等地理實體的地名普查任務,摸清了江蘇省海島家底。
2012年起,該院陸續開展了江蘇海域的3個領海基點保護范圍選劃和動態監視監測工作。3個領海基點離岸距離均超過60千米,坐船9小時以上才能到達,測量和維護工作不易。尤其是外磕腳領海基點,位于全國領海基線最東端,離岸較遠,手機沒有信號,且為砂質海島,僅有燈塔可供停靠。趕上極端天氣,小船根本無法靠近領海基點燈塔。隊員們克服種種困難,多次出海調查作業,獲取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并通過對領海基點及周邊海域水下地形地貌、水動力、自然災害、開發利用等因素的調查與分析,提出了領海基點保護范圍選劃的方案與保護措施建議,為維護中國海洋權益、鞏固海防建設、加強海洋管理作出了貢獻。
2016年,在“一帶一路”倡議、海洋強國戰略、海洋生態保護的歷史進程中,該院主動建議省海洋主管部門開展新一輪的海岸線修測工作,掌握翔實的陸海分界線的空間和屬性資料,為下一步海岸帶生態保護和科學利用奠定數據基礎。該項目成果完成后,立即應用到了《江蘇省海洋生態紅線規劃》《江蘇省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連云港市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等規劃中,對江蘇沿海發展和生態保護意義重大。
2017年,該院再度擴展業務領域,承擔了江蘇省第一次海洋經濟調查中海洋工程、圍填海、海島3個專題調查項目。經過該項調查,全面完善了江蘇省海洋經濟基礎信息,對摸清藍色經濟“家底”、提高對海洋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科學謀劃海洋經濟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生態保護為重
大海的顏色應該是蔚藍,可在沿海大開發的歷史進程中,有些沿海地區的過度開發或保護不及時,使得山不青、水不綠、海不藍。
2011年,江蘇省測繪工程院響應國家海島保護號召,主動承擔江蘇省海島整治及修復方案的設計工作,向中央申報資金支持。至今,該院已為江蘇省秦山島、竹島、連島、羊山島、興隆沙等海島,連云港贛榆區、連云區、鹽城濱海縣、射陽縣、南通通州灣示范區等地海岸帶生態修復申請到超過4億元的中央資金,為江蘇海島整治修復奠定了技術和資金基礎。已經驗收的海島生態修復項目都得到了國家海洋局的好評。2016年,“海疆生態行”系列主題宣傳報道活動對江蘇海島生態修復給予了高度評價。
2015年,該院承擔了江蘇省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沿海灘涂、海島(礁)調查。項目結合LiDAR測量、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解譯、現場測量等技術手段,完成了江蘇省行政區域內沿海灘涂和26個海島的地表覆蓋和地理國情要素采集,形成了符合地理國情普查標準的普查數據庫、元數據庫、解析樣本數據庫、基本統計等成果,摸清了全省灘涂、海島(礁)資源家底,為江蘇沿海灘涂和海島(礁)資源的科學合理有序利用,全面提升海岸帶自然資源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水平提供了技術支撐。
2017年,該院積極參與省級海洋科技創新專項項目——江蘇灘涂資源分布與演變研究,負責海岸線的界定及分類研究、海涂資源時空演變分析以及擬定江蘇海涂空間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政策措施等,為海涂的綜合管理、沿海海涂資源開發提供決策依據和技術支撐,為國家海洋生態建設奠定了基礎。
以科技創新為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該院積極研究探索測繪新技術在海島海岸帶領域中的應用,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海洋經濟強省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該院完成了江蘇省海島地名普查、江蘇省第一部《江蘇省海島保護規劃(2011-2020)》、第一部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第一個海島生態修復項目、第一次地理國情沿海灘涂海島(礁)調查等江蘇海洋的多個“第一次”。其中海島地名普查、海島保護規劃、麻菜珩領海基點保護范圍選劃項目分別獲得2012年度、2013年度江蘇省優秀測繪地理信息工程一等獎、2015年度江蘇省優秀測繪地理信息工程二等獎。
2015年,該院完成了全省五大湖泊水下地形測量任務,填補了江蘇省湖泊基礎測繪成果的空白,并獲得全國優秀測繪地理信息工程白金獎。此后,該院及時總結經驗,申報并正牽頭承擔編制測繪行業標準《水下地形測量技術規程》。
該院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完成了LIDAR測高技術在海島礁和灘涂測繪中的應用研究、多方法海岸帶地形遙感監測關鍵技術研究、江蘇省沿海灘涂變化監測等省部級科研項目。其中,國家測繪公益課題多方法海岸帶地形遙感監測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實現了海岸帶地形的周期性、應急性監測,解決了輻射沙脊群區域基礎水文與地形觀測長期以來“船測難上灘、陸測難下海”的難題,有效降低淺海地形監測的成本,為全國其他沿海區域的淺海地形監測與評價提供了示范。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