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掃描
原標題:摸清自然資源“家底”
浩瀚沙漠、蒼茫戈壁、蔥郁綠洲、廣袤草原、逶迤雪山……在新疆大地上,各類地貌五彩斑斕。這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豐厚禮物。在數字化時代的今天,將這“家底”摸清楚,從而更好地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2018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正式啟動。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自治區三調辦”)了解到,運用高科技、大數據,本次國土調查效率大大提升,已完成階段性工作任務,為全面完成這項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助力
三調工作跑出“加速度”
今年6月底,經過1年多的調查攻堅,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完成階段性任務,相關成果陸續報送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接受國家核查。
這意味著,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國土調查用了10年時間;第二次用了近3年時間;第三次在工作量較前兩次多出數倍的前提下,只用了1年多時間就完成了階段性任務。
加速跑是如何實現的?曾參加過自治區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國土資源勘測規劃設計院副院長王憲玖,用一句話概括:時代的進步,科技的力量。
“一調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那時沒有衛星圖片,調查人員只有在地形圖的基礎上,通過全野外的調查,人工畫上去。我們就像美術生去野外寫生一樣,到達指定地點,支起塊大板子,鋪上紙,把看到的地形地貌都描繪出來。”王憲玖回憶,“2007年開展的自治區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雖然有了覆蓋全域的影像資料,但分辨率較低,基本上所有地方都先需要人到現場查看拍照,然后再回來輸入到計算機里。”
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全疆都采用了最新的衛星技術,其影像分辨率優于1米。一眼望去,植被、農田、建筑物都能看得清楚。在高精度影像的幫助下,此次工作流程與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先外業后內業”正好翻了個個——內業人員可以先結合相關資料,在影像底圖上把全部地類的利用狀態勾繪出來,以此形成圖斑的數據基礎,再進行有目的性的外業核實調查,使該環節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新技術不僅體現在衛星影像上,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的各個環節都彰顯著科技的力量——“互聯網+在線舉證平臺”的運用,使外業人員在野外核查圖斑時,不必再背負沉重的測繪儀器,只需一臺輕巧的平板電腦就能完成待核查圖斑的拍照、上傳、審核等工作流程;無人機舉證,能從空中抵達很多人力難以到達的區域,對于拍攝位置偏遠、地處險峻、被人為阻隔的圖斑區域有著“奇效”;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更是極大地促進自然資源數據的搜集、整理、整合、應用。
“三調工作充分利用了現有的科技成果,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為摸清新疆自然資源‘家底’提供了強大的助力。”自治區三調辦技術組組長李超說。
增強腳力
深入一線獲取數據
雖然有強大的科技手段作支撐,但工作的主體,還是要靠人來做。
在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中,工作人員主要分為內業與外業兩部分。內業人員大多在辦公室整理數據、勾繪圖斑。若圖斑中出現肉眼無法分辨的建筑物、地類等,就發送給外業人員,實地拍照舉證。
7月17日,外業人員烏蘭收到一塊圖斑的重新舉證任務,前往和碩縣的一片山區收集數據。
車輛行駛至山腳下時,前方已無路可走,烏蘭一查地圖,還有5公里左右路程,且這片區域并沒有飛無人機的條件。
若是時間充裕,他可以徒步到達,可當天不行,這塊圖斑的舉證信息內業人員要得很急。采用老辦法,勢必會影響工作進度。
怎么辦?騎馬進山!因常在這片區域舉證作業,烏蘭與當地的牧民頗為熟悉。從牧民家里借上馬匹,烏蘭跨上馬背就朝深山走去。
有了馬,也并不是萬事大吉。山里的氣候復雜多變。此時山中剛下過一場雨,道路泥濘不堪,有些地方馬都不敢走,烏蘭只能下馬探路,確定安全后,小心翼翼地牽住馬韁繩前行。到達適合馬走的地段,他再騎上馬趕路。
就這樣反反復復多次,5公里左右的路程,烏蘭花了近3個小時才抵達。多角度拍攝照片,上傳舉證平臺……工作完成,烏蘭長舒一口氣。
在新疆各地,有幾千名像烏蘭這樣的外業人員終日奔波在一片片人跡罕至的區域。一張張照片真實記錄片區土地調查的真實地貌。
“質量是三調的生命線,不僅要保障三調工作進度,更要重視核查工作,即使再小的不一致圖斑也要絕對核查到位。”李超說。
全力以赴
沖刺階段確保質量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預計2020年前完成。眼下,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已進入沖刺階段。
如何沖得既快又穩?李超表示,當前,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重心已轉移到核查和發現問題的整改上。新疆正在全面推進調查工作“回頭看”,在查漏(查找漏調圖斑)、補缺(補充缺失的標注)、改錯(改正錯調圖斑和地類)和補證(補充舉證缺失的相關資料)上下功夫。
“截至8月18日,已有51個縣市區向自治區提交了‘回頭看’工作成果,我們力爭在9月初全面完成這項工作。”李超說,“這期間,對于工作的核心環節‘舉證’,也要進一步優化,各級三調辦應積極采取無人機舉證、連續圖斑分段舉證、類似圖斑典型舉證、局部航飛影像舉證等方式,在保證真實反映實地現狀的前提下,提高舉證效率。9月份之后,將根據國家統一部署,開展三調成果統一時點更新調查,到明年上半年最終形成三調成果。”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調查監測處處長李曉峰表示,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全部完成后,能為新疆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礎數據支撐,為今后優化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提供依據,確保能夠針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實行差別化市場準入政策,保護和擴大綠地、水域、濕地等生態空間。
簡而言之,這些數據將為耕地保護、建設用地審批、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提供第一手基礎資料。以后,哪里種糧食,哪里搞建設,哪里是濕地……一清二楚。(劉翔)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