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助力自然資源督察工作轉型
2018年4月,隨著自然資源部正式掛牌成立,國家土地督察轉變為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其職責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被賦予新的使命:“除了做好做精傳統的土地督察業務,還要探索對自然保護地及生態保護、礦產資源、海域海島資源監管及保護等情況的督察。”職責增加,人員不變,如何在做好原有土地督察工作的同時,履行好自然資源督察工作職責呢?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成都局(以下簡稱成都督察局)再次想到了測繪。
其實早在2016年,成都督察局就開始與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合作,利用該局豐富的測繪成果、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服務土地督察工作。如今,又該尋求哪些測繪技術來開展自然資源督察工作呢?
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助力自然資源督察工作轉型
測繪數據“精準制導”讓違建“大棚房”無處遁形
2018年底,成都督察局接到一項緊急任務,要求在2019年元旦前后完成重慶、四川和云南“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工作。時間不足一個月,工作區域達96.2萬平方公里,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人員少……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在規定時限內完成任務?
成都督察局立即找到一直為其提供技術支撐的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直屬單位自然資源部第三航測遙感院(以下簡稱遙感院)。
“時間非常緊迫,必須按時交卷,你們能為此次清理整治工作提供技術和人員支持嗎?”
“能!”遙感院技術負責人肯定的答復。
遙感院回答的如此肯定,歸因于他們手中握有豐富詳實的基礎測繪成果。利用海量精細的基礎測繪成果,結合自然資源督察基礎數據,不僅能在日常督察工作中快速發現違法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補充耕地數量和質量不足、增減掛鉤項目拆舊不到位、變更調查不實、批而未用和閑置土地等疑似問題,還能在此次“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工作中發揮突出作用。根據地理國情監測數據“所見即所得”客觀反映地表真實狀況的特點,結合土地調查數據反映土地利用狀況的屬性,遙感院快速開展內業對比分析和外業核查工作,將地理國情監測數據中的“房屋建筑區”與土地調查數據中的“耕地”“設施農用地”圖層疊加,再配合土地管理數據,梳理出重慶、四川和云南3。ㄊ校┮栽O施農用地為名從事非農業建設疑似問題清單,避免了“大海撈針”似的核查,提高了督察效能,讓違法占用耕地、危害農業生產用地的“大棚房”問題無處遁形。
經過21名測繪技術骨干連續14天的通力協作,協助成都督察局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任務。在感謝信中,成都督察局對該院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
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助力自然資源督察工作轉型
智能遙感識別監測系統大幅度提高自然資源要素識別速度
由于成都督察局負責督察的重慶、四川、云南和西藏4省(區、市)幅員遼闊,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僅依靠人工從衛星影像上目視查找督察目標,其難度和任務量可想而知。為此,遙感院經過深入調研,先后建成了保障自然資源督察行政辦公和業務全流程的信息化系統,實現了“辦公高效化、分析自動化、核查遠程化、過程透明化、管理規范化”,成功搭建了一條信息化“高速公路”,實現了督察信息的高速傳遞。
針對此次成都督察局職能職責轉變,為更好地服務自然資源督察新任務新需求,遙感院專門抽調精尖科技人員成立了一支遙感信息智能化處理應用創新團隊。該團隊利用當前最熱門的深度學習技術與遙感影像解譯相結合,圍繞如何快速提取督察要素目標,攻克多重技術難關,成功研發出“自然資源督察要素遙感識別監測系統”。通過該系統可快速從衛星遙感影像中提取相關督察目標要素,如道路、房屋和推填土等圖斑。
創新團隊負責人張蕎博士介紹:“利用AI技術和督察目標要素樣本數據,在影像質量尚佳的情況下,我們只需要1臺高性能圖像工作站就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行識別3-4個縣、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目標要素疑似圖斑。若采用多臺高性能圖像工作站的話,一周可以完成一個省的目標要素識別,其速度相較于人工識別提高了10倍以上。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為后續實地核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當前,隨著測繪融入自然資源管理大局,測繪服務自然資源督察工作也是落實自然資源管理‘兩統一’職責的具體體現!”在采訪中,遙感院一名負責人介紹,“按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關于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論述的要求,我們除繼續為自然資源督察提供人員技術支撐外,還將根據自然資源督察業務新需求,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在自然資源督察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將建成一套自然資源督察遙感識別監測技術體系。”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