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地圖可看地上地下前世今生
對數據的處理,就如同打造一顆顆鉆石,首先要按一定標準進行篩選,選出符合要求的、可用的原石(原始數據),然后利用各種工具去清理掉原石中含有的各種雜質(有問題、有錯誤的數據),最后再通過精心打磨加工(時空融合)形成完美的鉆石(高質量時空大數據資源)。
一張地圖可以看到什么?
也許你會說,可以在一個平面上看到山川、河流、城市、道路。
僅僅是如此嗎?
10月10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重慶時空大數據展示中心。該展示中心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打造,此次是首次對媒體開放。
記者看到,這里的地圖上,不僅有三維的城市,還能看到地下的管網,知曉每一棟樓入駐企業的情況;既能看到萬米高空拍的影像,也能放大看每一個路燈的模樣;可以看一座城市的今生,也能看它的前世。
而這一切背后,必須有時空大數據的高速運轉和強大支撐。
這,就是時空大數據的魅力。
仿佛是一個時空大數據“加工廠”
每天有如此龐大的數據在這里匯集,且這些數據來自各個行業,重慶是如何做到的?
記者在時空大數據展示中心看到,這里分為“時空序廳”“數聚千里”“智惠廣大”“未來城市”四個區域。展示中心面積雖不大,卻用高科技的展示方式,再現了時空大數據從采集到處理,再到應用的完整流程,猶如一個時空大數據“加工廠”。在這里,時空大數據的采集、處理、應用已經完全工廠化,可實現數據采集自動化、處理智能化、應用廣泛化。
據介紹,這里的數據采集來自于四個方面,即地理空間數據、政務共享數據、網絡公開數據和物聯網傳感數據。
地理空間數據主要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包括傳統測繪方式采集的數據、各個時期的衛星拍片和遙感影像。
政務共享數據,得益于重慶打通了各個部門間的信息“孤島”,截至目前已實現60多個市級部門數據的自動化共享,總數超過200億條。
網絡公開數據主要通過互聯網信息獲取技術,實時采集網絡公開數據,豐富時空數據來源。
物聯傳感數據,則來自于各種傳感設備采集的數據,如出租車、公交車的GPS信息、空氣質量檢測數據等。
海量的數據,要經過處理才能使用。處理的方法很專業,包括對海量數據進行標準化的質量評估,發現存在問題的數據,進行數據清洗治理,最后進行時空融合,建立時空大數據治理的自動化作業流水線,形成可按需分配、質量穩定、標準統一的時空數據產品。
市地理信息和遙感中心信息所所長梁星形象地比喻說:“對數據的處理,就如同打造一顆顆鉆石,首先我們要按一定標準進行篩選,選出符合要求的、可用的原石(原始數據),然后我們會利用各種工具去清理掉原石中含有的各種雜質(有問題、有錯誤的數據),最后再通過精心打磨加工(時空融合)形成完美的鉆石(高質量時空大數據資源)”。
處理后的數據,就可以進入共享平臺。平臺上的單位共享使用,各取所需,結合行業特征開展各種具體的應用。比如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制作的地理空間地圖。
時空大數據地圖讓人人都有一雙“透視眼”
在一張三維地圖上,不僅能看到真實的城市風貌,還能看到地下道路、管網的分布。仿佛每個人都有一雙“透視眼”。
梁星隨意點到一棟名為“海王星”的大廈,地圖上立即顯示這棟樓的所有信息,包括大廈的位置、建筑年代、性質、面積、層高、建筑結構等基本信息,以及大廈里面入駐了哪些企業,其收入狀況、利潤總額、發展趨勢等。
“這是在空間數據的基礎上,通過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把城市管理、運營的信息,匯集到空間數據里,形成了城市的大數據。”梁星稱,現在人們看到的地圖,其實就是在一個數字世界里,形成了與現實一一對照的關系。
梁星說,“相關部門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分析判斷這棟樓入駐的企業結構,是否需要調整或扶持等”。
在地圖上,還可以看到很多實時運行的數據。如全市河流水質的動態監測數據、空氣質量監測點的實時數據、每個地塊的使用情況等。這些數據,可促使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除了能看到現在,地圖上還能看到過去。如點開西站地塊,其2015年—2018年的變化過程一目了然。更長遠,還能看到上世紀60、70年代的城市影像。
將所有的信息放在地圖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一些大的空間規劃,可以打破行政區劃的束縛。
如在對山脈、山系進行研究時,其山系下城市發展的格局及變化,都是跨越行政區劃的。過去做起來很困難,現在就很方便、直接。
數據成果支撐了全市超過200個系統的應用
除了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我市其它單位也在大量運用這些數據。
展示中心有一塊大屏幕,上面實時顯示著各個單位上傳和調用數據的情況。如市司法局,正在調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的重慶市地圖、市民政局提供的關于婚姻登記的信息等;而市公安局的數據,又正在被市文化旅游委、市司法局、沙坪壩區、兩江新區等單位調用。
各單位調用這些數據有什么用?
“用處可大了!”梁星說,如針對精準扶貧,相關部門就可調用貧困戶的基本信息、其居住地周圍的地形地貌等數據,效率更高,扶貧效果更好。
如地質災害防治,相關部門可實時管理地災風險點,直觀地看到滑坡點在什么地方,這個地方住了多少人,有多少建筑等,然后采取有效措施。
據稱,如今這里的數據成果,支撐了全市超過200個系統的應用,平均每天數據調用量超過700萬次。
如受群眾歡迎的“渝快辦”,相關部門就是通過實時調用該平臺的數據,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如重慶市生態修復管理系統,大量使用遙感影像數據,人們在地圖上可以直觀地看到,重慶有哪些礦山,其中哪些是已經關閉還未治理的;哪些處于施工階段;哪些已經完成治理。
時空大數據展示中心就像我市大數據發展的一個縮影。“大數據共享和應用,是重慶打造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撐。”梁星說,“如今重慶大數據發展如火如荼,就像這幅花開鳥鳴的大數據畫卷”。
梁星指著一塊約3米高、1米寬的電子顯示屏,該屏幕與我市各部門大數據實時應用的情況緊密相連——數據共享每調用3萬條數據,屏幕上就會盛開一朵山茶花,調用頻率每秒鐘超過3次就會有一只蝴蝶飛進來,超過10次就會有一只鳥飛進來。
此時,屏幕上蝴蝶飛舞,繁花似錦,流水潺潺,十分生動美麗。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