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打造精品工程——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紀實
寧夏回族自治區高起點謀劃,高質量管控,著力將三調打造成精品工程,受到國務院三調辦的表揚,一些做法和經驗在全國推廣。今年8月底,寧夏所有市縣調查成果通過省級核查后全部上報國家,是全國最早上報三調成果的5個省份之一。
深秋的寧夏,山光明媚,水色秀麗,瓜果飄香。在六盤山上、衛寧平原、黃河兩岸、賀蘭山區……處處閃動著三調人緊張忙碌的身影。記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里看到,“百日攻堅倒計牌”上的指示已經到達零位。夜深人靜了,工作人員們還忙著整理內外業調查圖件,墻上反映各市縣調查進展的彩色柱狀圖,顯示均已接近頂端。
寧夏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馬波表示,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關系到寧夏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管理事業,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調查,確保三調數據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為此,自治區堅持“搭框架,建隊伍,抓管理,重培訓,造氛圍”的工作思路,高起點謀劃,高質量管控,著力將三調打造成精品工程,得到了國務院三調辦的表揚,一些做法和經驗也在全國推廣。
今年8月底,寧夏所有市縣調查成果通過省級核查后全部上報國家,是全國最早上報三調成果的5個省份之一;已完成國家級質量核查的市縣成果差錯率較低,成果較好。
高起點謀劃,統籌下好“一盤棋”
寧夏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較大,東部起伏較緩,是我國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過渡地帶。自治區山地、丘陵、平原、臺地和風沙地貌交錯,大地構造復雜,自然資源要素相對豐富,亟須通過開展三調全面查清域內山水林田湖草等各類資源的現狀和變化情況。
然而,三調又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怎樣有條不紊地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出成效,是寧夏三調人面臨的一道難題。高位推進,統籌下好“一盤棋”,成為寧夏破題的秘訣。
寧夏對三調時間節點、目標任務等進行了精心謀劃,站在“國家任務、政府工程、歷史責任”的高度,建立了“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
一是自治區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主席任組長、自然資源廳主要負責人任副組長的調查領導小組,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對三調提出具體要求,并開展了兩次調研;自治區政府和自然資源廳召開多次會議專題研究部署三調工作;各市縣和鄉鎮政府把三調作為“一把手”工程,抽調專人配合開展相關工作。
二是注重加強農業、林業、草原、水利等部門的溝通銜接,建立了自治區三調部門協作機制,成立了專家指導組,對調查中遇到的重大技術問題進行研究解決。自治區各級三調辦均抽調森林、草原、濕地調查經驗豐富的人員參與調查工作,形成了自治區、市、縣、鎮(鄉)、村五級調查聯動機制。同時,開展逐村逐圖斑“拉網式”調查審核,先后投入4800余人次,對高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6倍的220萬個圖斑進行了全要素調查。
高技術支撐,精雕細繪“一張圖”
注重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是寧夏三調的一個特點。自治區統籌整合了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生態保護紅線等最新調查成果和各類管理信息,逐步建立三維國土空間上的相互聯系,形成一張底版、一個平臺和一套數據的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綜合監管平臺,最終繪就了自治區自然資源“一張圖”。
據介紹,寧夏對此次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采用覆蓋自治區的優于1米影像,城鎮調查采用0.2米分辨率的航空遙感影像數據,最小上圖圖斑面積控制在100平方米。“三調與以往的調查相比,調查要素多、精度高、標準細、要求嚴,高科技裝備投入也更多了。”曾參加過兩次土地調查和地理國情普查的寧夏勘測調查院院長崔樹國告訴記者。
作為全國國土調查云試點省份,寧夏開發建立了自治區自然資源綜合監管平臺,以數據庫建設為核心,以影像解譯判讀、外業實地調查、圖斑在線舉證為抓手,聚焦重點難點,倒逼技術創新。他們將“3S”、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新技術應用到調查過程中,并將寧夏國土調查云部署覆蓋到全區自然資源系統和基層調查人員。調查人員使用手機APP就能在線查詢國土調查數據,獲得技術支持,輔助開展外業調查,進而從調查手段、成果質量管控等方面充分保障了調查成果的真實性。
與此同時,寧夏緊扣國家三調實施方案和技術規程的要求,開發升級了舉證APP,加入無人機舉證新模式,利用航測無人機拍攝部分區域精度達厘米級的最新時相的影像舉證,提高圖斑舉證效率,提升舉證效果,形成了“天上看、實地查、網上管”的全方位質量監管體系。
“在這么短的時間完成外業調查任務,全沾了高科技設備的光。如果單憑人力,很難按照時間節點和質量要求完成任務。”彭陽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惠忠民坦言。身穿印著“國土調查”字樣制服,胸前掛著“國土調查員”證,右手提著無人機的調查員馬金鵬說:“高科技的應用為我們插上了翅膀,特別是在面對復雜地形時,省時、省力、質量高,還節約了大量的成本。”
高質量把關,嚴格執行“一個標準”
寧夏將國家要求的“規定動作”與符合本地特色和自身發展需要的“自選動作”相融合,因地制宜制定了《寧夏第三次國土調查技術細則》《寧夏第三次國土調查工作實施方案》,編制了15項配套的調查制度,印發了《地類認定指南》《問題解疑》等16個指導性文件;將目標細化為時間表、路線圖,將調查流程梳理成3個階段、30多個具體環節;強調區級成果核查整改綜合差錯率不高于0.2%,才能上報國家調查辦。同時,針對生態移民區、自然保護區及自治區專項部署的設施農用地、河湖岸線調查、農村教育醫療用地等調查內容,進一步細化技術標準,為高質量調查統一了技術“口徑”。
寧夏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相統一,以國家規程為統領積極化解問題,每周定期召開周技術例會,及時解決市縣提出的疑難問題,確保“小事不過夜,大事不過周”。針對生態紅線與基本農田交叉、林草間作、一地多證等問題,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銜接,分析研判數據差異性,客觀真實認定現狀地類,成立內外業核查組,從資料檢驗、技術審驗、實地查驗、數據核對、綜合審驗“五道關口”入手,全面審核校對調查成果數據。
寧夏回族自治區三調領導小組與各市縣政府簽訂了《第三次國土調查目標責任書》,建立檢查監理工作機制,提出調查解決方案,從規范調查工作的流程,數據質量控制等方面建立健全管控體系。一方面,創新性地增加鄉鎮、行政村兩級審核環節,將鄉鎮、村組調查人員編入市縣成果內外業核查組,充分發揮鄉鎮街道溝通銜接和村組(社區)實地提供信息的作用。另一方面,采取數據問題排查與現場督查相結合方式,啟動“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成立5個工作督導組,深入實地開展三調重大問題排查工作,邀請有關部門就河灘耕地、生態退耕、臨時用地、村莊用地等重點問題進行研究,詳細了解各地存在的重大問題,及時幫助基層解開思想包袱,為據實調查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下一步,寧夏將認真組織開展三調“回頭看”專項行動,全力抓緊國家級核查整改和統一時點更新,再次對重大問題進行督查摸排,做好自治區三調自選動作調查部署,于12月31日完成統一時點調查成果更新工作。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