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理國情監測助力城市治理紀實
2020-03-13 15:05:35 來源:
中國自然資源報
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資源緊張……這些“城市病”,正是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如何破解?需要運用創新的技術和科學方法進行城市治理。
從2013年開展全國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起,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北京市測繪院)用了6年多時間、投入500余人,面向城市治理需求進行科技攻關,開展技術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地理國情監測研究成果廣泛運用于北京城市管理工作中,助力北京新版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輔助決策北京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北京市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工作,促進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工程,通過開展京津冀重點大氣顆粒污染源評估和地表沉降分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該院承擔的《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國情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獲得中國測繪學會2019年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面向需求
為城市治理推開一扇門
“如何把城市建設成山川秀美、空氣清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這是我國大部分城市當前的重點和難點,迫切需要創建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國情監測技術、方法、裝備、軟件服務體系來解決這些問題。”北京市測繪院副院長楊伯鋼說。
2014 年 1 月,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成立,27 個市屬委辦局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現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北京市測繪院作為主要技術支撐單位,全面負責項目的標準制定、技術研發和工作實施。北京市測繪院成立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實施工作辦公室,楊伯鋼任項目總負責人,下設8個工作組,項目團隊匯集了全院的技術骨干。由此,該院面向城市治理需求,開始了地理國情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探索。
地理國情專班的技術骨干、高級工程師王淼介紹,項目制定了城市地理國情監測內容與指標體系,創建了城市地理國情動態監測模式,構建了數據快速獲取、自動化處理、智能化分析、泛在化服務的監測技術體系,研制了城市地理國情數據管理平臺,編制了城市地理國情監測系列標準,建立了城市地理國情統計分析與監測應用模型,支撐了城市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工作順利開展。
“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國情監測技術研究與應用,突破了城市功能、城市地表形態變化以及城市違法用地等常規監測技術,構建了城市地理國情監測方法;發展了時空大數據與物聯網數據、實時大數據和專題數據的融合與分析方法,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7年6月,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為組長的專家組在項目驗收時評價道。
據介紹,項目先后取得檢測報告、結題驗收證明、同行評議、成果鑒定證書等30余項,得到各級領導、同行專家、成果鑒定、第三方評價機構、應用單位等多方面的部門認可。
技術突破
首創精細化內容與指標體系
“項目首創了面向城市治理的精細化內容與指標體系,在城市地理國情監測數據建模理論與方法、內容指標編碼體系等方面實現突破和創新,既滿足了國家監測要求,又重點服務‘城市病’治理需求,還能與其他自然資源調查指標銜接,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楊伯鋼說。
教授級高工劉博文介紹,項目構建了城市地理國情社會化應用的軟件體系、產品體系和應用模式,建立了按需監測、定期評估、動態調整的城市地理國情動態監測方法;建成了城市地理國情監測一張圖和云服務平臺,這些都為城市地理國情社會化應用,提供了目標框架、理論基礎和技術體系。
為了讓監測成果更好地在城市精準治理、精細管理、動態評估中得到應用,團隊構建了“基本匯總—綜合統計—專題評價”城市地理國情系列統計分析技術體系,研究了城市地理國情時空數據與物聯網數據、區塊鏈和專題數據的融合與分析方法,提出了一套面向城市規劃決策的綜合分析模型。
豐碩的成果,得益于研發團隊數年來的辛勤付出。據悉,項目團隊由50余名研發人員組成,多名博士、幾十位碩士共同參與,平均年齡在29歲左右。春去秋來,項目團隊測調人員風餐露宿,足跡遍布北京的山山水水。他們中有的職工孩子出生,僅僅回家4天又立即投入到工作崗位上;有的職工孩子才幾個月大,外調一住就是一兩個月;有的帶病堅持工作,也舍不得休息一下,生怕工作被落下;有的長輩去世了,直到完成階段性任務才匆匆趕回家。
正是有了這種擔當和奉獻,短短幾年團隊碩果累累——共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余項,省部級優秀工程獎近30項,團隊曾獲得全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先進集體稱號。
立足首都
成果應用輻射京津冀城市群
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國情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是立足于首都北京,輻射京津冀城市群,推廣到全國各大重點城市,對城市地理國情監測技術進步起到引領、示范和促進作用的一項研究。
一年來,地理國情監測在服務宅基地權籍調查、國土“三調”,尤其是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疏解非首都功能、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邊界校核和勘界定標及城市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北京市國土資源勘測規劃中心與北京市測繪院聯合,用地理國情監測數據與規劃選址專題數據進行空間掛接、分析結果。針對“有問題”的選址再進一步空間疊加分析,查看問題原因。
“地理國情數據現勢、翔實、準確,有效解決了規劃選址與實地地類的空間匹配問題,避免規劃選址階段的外業實地核查,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北京市國土資源勘測規劃中心技術人員介紹,地理國情專班技術團隊四五人對選址的5萬多個圖斑進行分析,用了2周左右就完成工作。如果采用外業實地核查,需要10人參與同時啟用大量車輛和外業儀器,花費3個多月才能完成。
同時,針對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工程選址的難題,地理國情專班黃迎春博士團隊主動對接相關部門的業務需求,做好普查、監測數據的深度開發,挖掘地理國情信息蘊含的內在價值。“通過分析和調查,北京市地理國情監測項目為新一輪百萬畝平原造林提供了精確的現狀地類判定、周邊地類環境的評估,為造林空間選址提供了最佳方案,很好地完成了監測成果的共享和推廣應用。”黃迎春說。
此外,地理國情監測成果支撐了劃定城市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三條紅線”,并建立動態監測機制和反饋機制;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手段,服務城市生態用地督查、大氣顆粒污染源監測;對重點區域的人流、車流和空氣質量進行動態監測并進行可視化表達,為人口疏解、交通改善與環境整治提供了決策支持。
3月2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聽取了北京市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工作匯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負責人表示,城市監測體檢對于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很有意義。下一步要繼續加大統計分析力度,尤其是要將單體建筑跟規劃地塊和規劃圈層掛接,深入分析單體建筑增減變化與建設用地減量、規劃用地審批等相互關系,將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廣泛地推廣應用。
如今,地理國情監測成果數據已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數據依據,被列入了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勘界定標等國家工作文件中。其中,地表覆蓋、構筑物、地理單元等數據在解決山區“鋸齒狀”“龍須狀”等不規則邊界問題以及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的完整性、提高紅線精度等方面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撐。
項目成果在京津冀城市群以及重慶、武漢等多個城市也得到了推廣應用,深入挖掘了面向特大城市的地理國情監測數據的內在價值和作用。尤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 ,集中在生態、城市空間、地表沉降等方面開展研究應用。
從2013年開展全國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起,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北京市測繪院)用了6年多時間、投入500余人,面向城市治理需求進行科技攻關,開展技術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地理國情監測研究成果廣泛運用于北京城市管理工作中,助力北京新版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輔助決策北京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北京市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工作,促進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工程,通過開展京津冀重點大氣顆粒污染源評估和地表沉降分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該院承擔的《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國情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獲得中國測繪學會2019年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面向需求
為城市治理推開一扇門
“如何把城市建設成山川秀美、空氣清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這是我國大部分城市當前的重點和難點,迫切需要創建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國情監測技術、方法、裝備、軟件服務體系來解決這些問題。”北京市測繪院副院長楊伯鋼說。
2014 年 1 月,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成立,27 個市屬委辦局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現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北京市測繪院作為主要技術支撐單位,全面負責項目的標準制定、技術研發和工作實施。北京市測繪院成立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實施工作辦公室,楊伯鋼任項目總負責人,下設8個工作組,項目團隊匯集了全院的技術骨干。由此,該院面向城市治理需求,開始了地理國情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探索。
地理國情專班的技術骨干、高級工程師王淼介紹,項目制定了城市地理國情監測內容與指標體系,創建了城市地理國情動態監測模式,構建了數據快速獲取、自動化處理、智能化分析、泛在化服務的監測技術體系,研制了城市地理國情數據管理平臺,編制了城市地理國情監測系列標準,建立了城市地理國情統計分析與監測應用模型,支撐了城市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工作順利開展。
“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國情監測技術研究與應用,突破了城市功能、城市地表形態變化以及城市違法用地等常規監測技術,構建了城市地理國情監測方法;發展了時空大數據與物聯網數據、實時大數據和專題數據的融合與分析方法,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7年6月,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為組長的專家組在項目驗收時評價道。
據介紹,項目先后取得檢測報告、結題驗收證明、同行評議、成果鑒定證書等30余項,得到各級領導、同行專家、成果鑒定、第三方評價機構、應用單位等多方面的部門認可。
技術突破
首創精細化內容與指標體系
“項目首創了面向城市治理的精細化內容與指標體系,在城市地理國情監測數據建模理論與方法、內容指標編碼體系等方面實現突破和創新,既滿足了國家監測要求,又重點服務‘城市病’治理需求,還能與其他自然資源調查指標銜接,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楊伯鋼說。
教授級高工劉博文介紹,項目構建了城市地理國情社會化應用的軟件體系、產品體系和應用模式,建立了按需監測、定期評估、動態調整的城市地理國情動態監測方法;建成了城市地理國情監測一張圖和云服務平臺,這些都為城市地理國情社會化應用,提供了目標框架、理論基礎和技術體系。
為了讓監測成果更好地在城市精準治理、精細管理、動態評估中得到應用,團隊構建了“基本匯總—綜合統計—專題評價”城市地理國情系列統計分析技術體系,研究了城市地理國情時空數據與物聯網數據、區塊鏈和專題數據的融合與分析方法,提出了一套面向城市規劃決策的綜合分析模型。
豐碩的成果,得益于研發團隊數年來的辛勤付出。據悉,項目團隊由50余名研發人員組成,多名博士、幾十位碩士共同參與,平均年齡在29歲左右。春去秋來,項目團隊測調人員風餐露宿,足跡遍布北京的山山水水。他們中有的職工孩子出生,僅僅回家4天又立即投入到工作崗位上;有的職工孩子才幾個月大,外調一住就是一兩個月;有的帶病堅持工作,也舍不得休息一下,生怕工作被落下;有的長輩去世了,直到完成階段性任務才匆匆趕回家。
正是有了這種擔當和奉獻,短短幾年團隊碩果累累——共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余項,省部級優秀工程獎近30項,團隊曾獲得全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先進集體稱號。
立足首都
成果應用輻射京津冀城市群
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國情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是立足于首都北京,輻射京津冀城市群,推廣到全國各大重點城市,對城市地理國情監測技術進步起到引領、示范和促進作用的一項研究。
一年來,地理國情監測在服務宅基地權籍調查、國土“三調”,尤其是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疏解非首都功能、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邊界校核和勘界定標及城市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北京市國土資源勘測規劃中心與北京市測繪院聯合,用地理國情監測數據與規劃選址專題數據進行空間掛接、分析結果。針對“有問題”的選址再進一步空間疊加分析,查看問題原因。
“地理國情數據現勢、翔實、準確,有效解決了規劃選址與實地地類的空間匹配問題,避免規劃選址階段的外業實地核查,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北京市國土資源勘測規劃中心技術人員介紹,地理國情專班技術團隊四五人對選址的5萬多個圖斑進行分析,用了2周左右就完成工作。如果采用外業實地核查,需要10人參與同時啟用大量車輛和外業儀器,花費3個多月才能完成。
同時,針對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工程選址的難題,地理國情專班黃迎春博士團隊主動對接相關部門的業務需求,做好普查、監測數據的深度開發,挖掘地理國情信息蘊含的內在價值。“通過分析和調查,北京市地理國情監測項目為新一輪百萬畝平原造林提供了精確的現狀地類判定、周邊地類環境的評估,為造林空間選址提供了最佳方案,很好地完成了監測成果的共享和推廣應用。”黃迎春說。
此外,地理國情監測成果支撐了劃定城市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三條紅線”,并建立動態監測機制和反饋機制;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手段,服務城市生態用地督查、大氣顆粒污染源監測;對重點區域的人流、車流和空氣質量進行動態監測并進行可視化表達,為人口疏解、交通改善與環境整治提供了決策支持。
3月2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聽取了北京市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工作匯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負責人表示,城市監測體檢對于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很有意義。下一步要繼續加大統計分析力度,尤其是要將單體建筑跟規劃地塊和規劃圈層掛接,深入分析單體建筑增減變化與建設用地減量、規劃用地審批等相互關系,將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廣泛地推廣應用。
如今,地理國情監測成果數據已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數據依據,被列入了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勘界定標等國家工作文件中。其中,地表覆蓋、構筑物、地理單元等數據在解決山區“鋸齒狀”“龍須狀”等不規則邊界問題以及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的完整性、提高紅線精度等方面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撐。
項目成果在京津冀城市群以及重慶、武漢等多個城市也得到了推廣應用,深入挖掘了面向特大城市的地理國情監測數據的內在價值和作用。尤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 ,集中在生態、城市空間、地表沉降等方面開展研究應用。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