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斗”跨界廣播精準監測地災
編者按: 當前,我國一些地方開始陸續進入汛期,各地自然資源部門正面臨疫情防控和地災防治的雙重壓力。廣西、浙江瞄準智能化管控,創新研發地災防治風險防控系統,進一步織密“數字防災網”,為科技防災提供了借鑒。
為更好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以科技賦能地災防治,研發了“北斗+廣播”邊坡高精度自動監測系統。目前,該系統已在梧州市長洲區試運行3個月,效用初顯,被業界看好。
據了解,為健全地災監測預警體系,廣西廳聯合自治區廣播電視局、深圳思凱微電子公司、武漢大學等單位成功研發了“北斗+廣播”邊坡高精度自動監測系統。該系統依托已建成的廣西北斗高精度基準站網,利用在全區平均布設的北斗高精度基準站點,提供全域北斗地基增強服務,通過共生數字調頻廣播技術向監測設備播發北斗地基增強信號。同時,運用實時濾波算法解算出監測點的毫米級位置信息,實現對地災隱患監測點平面、高程位置的實時毫米級精度監測。
傳統的地災監測技術在廣西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建設成本較高,單個基站建設成本達5萬元以上,邊遠地區造價更高。但若不單獨建站,使用省級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提供的定位增強服務,其同時容納的高精度定位請求并發數量有限,難以滿足地災監測點數量巨大的需求。
“北斗+廣播”邊坡高精度自動監測系統以數字調頻廣播的形式播發北斗差分信號,成本低,信號不堵塞。同時,用物聯網通信技術取代4G、5G等傳統無線傳輸,直接獲取并上傳精確位置坐標,可大幅減少移動通信網絡流量需求,并可實現遠程監控、遠程數據下載與共享。該系統的精度高、穩定性好、成本低,無須在監測點周邊新建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且沒有后續通信費用。
此外,研發團隊還配合研制了高度集成的一體化北斗位移自動監測站,將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接收機、通信終端、供電及診斷設備高度集成于單一柱體內部,方便快捷、易于安裝,可極大減少建設難度和環境適應性風險。
據廣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新技術的試驗和推廣應用將納入廣西地災防治三年行動計劃,繼續推廣研發和技術攻關,進一步擴大試驗范圍,以期實現全域內地災隱患點的實時自動化監測。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