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城市“千里眼”
城市密集區,怎樣科學地布設天然氣管道?
成千上萬畝農田中,怎樣迅速找出被蟲害吞噬的區域?
如何實現動態監測城區建設,助其規劃更科學?
……
從世界第一幅1米分辨率的遙感衛星影像誕生起,這些問題陸續有了解決方案。遙感影像這只“千里眼”能回溯過往,呈現不同時間節點,從60萬米高空看到地面變化。
近年來,隨著各行各業對遙感影像需求量的與日俱增,它早已在應急響應、抗震救災、道路規劃、數字城市、國土現狀監控、環境污染治理、產業布局分析、現代物流等眾多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在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黨組大力支持下,自然資源部第三航測遙感院利用遙感影像數據優勢和技術優勢,統籌四川省遙感影像,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及時可靠的遙感影像服務。
蒼穹之上“掃描”城市新貌
2021年伊始,隨著成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進入倒計時,相關人員來到部第三航測遙感院,查看成都大運會比賽場館建設情況的衛星影像圖。
2011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正式出臺。隨著成渝經濟區規劃深入實施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區域地表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如何進行動態跟蹤、評估?打開該院技術人員電腦上一張來自遙遠太空的夜光衛星遙感影像,筆者看到一些稀疏的黃色斑點,那是1995年成渝經濟區夜晚的“光”。在每年的夜光衛星遙感影像上,能清晰地看到,隨著成渝經濟區的快速增長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同一區域的黃色斑點變得越來越多,覆蓋面積越來越廣。通過對比成渝經濟區25年來夜晚城鎮燈光以及夜間漁船、天然氣燃燒等的發光變化,再結合地理國情監測的數據,相關部門就可以科學地分析城市空間演變、城鎮化發展進程。
從2014年~2018年,該院連續4年對四川天府新區建設進行動態監測,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結合地理國情普查成果和相關專題資料,展示建成區范圍、地表覆蓋、城鄉建設用地、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區域生態功能用地等變化,綜合評估新區建設進程與規劃實施效果,形成了監測數據、監測報告、發展態勢報告、專題圖冊等一系列監測成果,為科學管理和規劃新區建設提供了地理空間信息數據支撐。
為科學救災打開“千里眼”
近年來,部第三航測遙感院提供的遙感影像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應急救災中,為抗震救災、抗洪搶險等提供科學依據,也為災后恢復重建提供保障。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后,213國道茂縣—汶川—映秀段及安縣—北川—禹林段總長約120公里、寬約4 .5公里的公路遙感影像圖為決策部門了解重災區公路狀況,快速打通重災區生命線提供了決策依據。
2012年,涼山州寧南縣白鶴灘電站施工區營地被泥石流沖毀。多種遙感影像還原的災害現場,為客觀評估災害成因等提供了依據。
2013年,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獲取的核心災區0.16米高分辨率航空影像為研判災情、科學救災、災后重建等提供了寶貴的影像數據。
2016年,綿竹小崗劍路段突發山體垮塌,分辨率為0.4米的衛星影像清晰地顯示了災害發生地點的地形、地貌和植被覆蓋情況,以及地震時留下的小崗劍泥石流滑坡情況等,為救災決策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影像信息。
2018年,金沙江山體滑坡,利用當地災后無人機航空影像和高分衛星影像,制作受災點滑坡體及堰塞湖的實景三維模型、數字高程模型,不僅及時幫助相關部門計算出滑坡體土方量,還能直觀地了解受災情況和堰塞湖堵塞情況。
當好自然資源監管“助手”
近年來,遙感影像在自然資源監管、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等工作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早在2016年,該院就在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的指導下,分別與相關廳局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探索“督察+測繪”“審計+測繪”的合作新模式。
違建“大棚房”、違法占地、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不實、土地閑置……天上看,網上對,實地核,“生態賬”可全方位被算清。
2018年年底,“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工作鋪開。通過前后時相影像對比和土地調查數據等資料分析,該院僅用14天時間就理出了疑似問題清單。
2020年,成都市部分地區土地使用者未按時足額繳納土地出讓金。審計工作組選取了多個年份旱地、采掘地及露天堆放物影像數據,與批文數據等進行疊加分析,發現未批先開發的疑點圖斑以及圖斑面積與批文面積不符的數據。在充分的證據面前,被審計主體心服口服。
如今,隨著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遙感影像這只“千里眼”正逐漸從高空俯瞰世界的變化,見證國家重大戰略、重要工程的實施。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