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市地質信息平臺摘取地理優秀工程金獎
2013-10-14 18:50:43 來源:
中國測繪網
作為江蘇省地質調查試點城市,蘇州市于2009年便著手開展城市地質調查工作,由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與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合作開發的“蘇州市城市地質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已于2012年通過專家評審,并摘得2013年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金獎。
記者從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了解到,該系統由蘇州市城市地質數據管理與維護子系統、蘇州市城市地質數據分析評價子系統、蘇州市城市地質數據共享與發布子系統組成,包含數據管理與維護、評價與建模以及基于MapGIS IGServer技術的信息共享服務與輔助決策支持等各項功能。利用數據庫技術、GIS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以MapGIS K9為基礎平臺,依托三維地質結構調查的成果,結合蘇州市城市地質調查專題需求,實現了基于三維地質結構的數據管理、成果顯示,并且將三維城市地質數據的獲取、數據庫建設及管理、地質數據分析貫穿于整個項目過程。通過信息化工作進一步形成城市地質服務于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的快速反應能力,創新城市地質調查的成果表達形式,形成了新的城市地質工作模式。
項目自結題以來,主要在四方面獲得了成果:一是通過搜集地質信息,建立了蘇州市城市地質數據中心,對相關資料數據進行有效管理;二是成功建立地質專業工作平臺,提供多種專業數據的可視化處理和專業分析;三是建立了蘇州三維城市地質結構模型;四是以B/S方式為政府部門、社會大眾提供了信息共享與服務。
同時,該系統還取得了兩項突破:一是建立了8個專題數據庫,實現了對蘇州市不同時期、不同部門的基礎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面沉降、地質空間數據等海量地質數據資料的一體化組織與管理,不僅為后續地質資料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支持,也為各職能部門的資料共享提供了平臺。二是在專業圖件輔助生成技術、評價模型自定義構建技術、地下水專業軟件接口技術、基于地層分區圖快速建模技術、基于地質圖產狀信息快速建模等關鍵技術上進行了重大創新。
作為該項目負責人同時也是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所長的龔緒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國內同類項目(上海、廣州城市地質項目)相比,該系統的一些關鍵技術的創新之處也是可圈可點的,甚至實現了其他同類項目還未實現的一些功能。
基于數據中心的二、三維一體化管理策略,改變了以往二維和三維數據分別處理的局面,使得二、三維在數據模型、數據管理、數據可視化和數據集成等層面上無區別的對待,真正實現了二、三維空間數據在深層次上的應用;采用模板定制技術允許用戶編輯制作某一類柱狀圖的樣式并保存下來,選擇所需樣式模板自動生成柱狀圖,解決了以往將柱狀圖樣式固化在程序內,無法由用戶自由定制的問題,提供了多種靈活編輯方式;應用評價模型構建技術,可以針對地質專業紛繁復雜的評價需求,從評價模型的建立和管理入手,提供多專業評價模型自定義及管理工具,允許專業用戶自定義評價模型或擴展模型庫中已有的分析評價模型;充分利用了MapGIS平臺在數據采集、編輯、屬性管理、可視化以及存儲方面的優勢,無縫支持VM(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三維地下水水流模型)文件加載,并建立地下水數值模擬數據模型,創建相關的二維、三維GIS對象,高效的發揮了VM的數值模擬計算優勢和MapGIS數據管理和可視化的優勢,為水文地質工作者提供更有力的工具。
此外,依托MapGIS IGSS 3D大型三維GIS平臺,該系統首次建立起了蘇州市基巖地質、第四紀地質、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的三維結構模型,通過采用“框架+插件”體系結構,實現了對海量、多源、異構的地表地下人造空間實體、地質體等三維空間實體模型及其空間位置、拓撲關系高效存儲管理,將傳統的單純平面手工或工具制圖時代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基于新一代多維可視化GIS平臺的具有較強交互性、可視性并具有一定智能型的數字化、信息化、立體化數字時代,有效輔助了專業人員對蘇州市總體規劃進行評估,并為地下空間開發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提供依據,實現了地質調查支撐政府管理與決策新飛躍。
目前,該系統已正式在蘇州市國土資源局運行,并建立了信息系統日常維護更新機制。下一步,該系統將逐步與“數字蘇州”、“智慧蘇州”融合,實現數據互通,最終達到無縫對接。從而為蘇州城市規劃、建設、地下空間開發提供決策依據,為地質環境保護和災害防治、城市發展提供地質資源保障。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