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院士“地球重力場精細結構及其時變效應研究創新團隊”入選科技部2014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14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名單,武漢大學李建成院士領銜的“地球重力場精細結構及其時變效應研究創新團隊”入選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該創新團隊人員結構合理,老中青結合,包含有院士、教授、副教授。團隊成員主持和參加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國家863計劃項目等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和工程項目150余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30余項;發表論文200余篇,著作10余部。培養博士、碩士100余名。
該創新團隊長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場精細結構及其時變效應研究,主要創新貢獻包括:①突破高分辨率高精度全球重力場模型和高精度區域大地水準面確定的關鍵理論和技術,研制了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360階模型WDM94,首次在我國研建一批可供工程應用的1厘米精度的區域似大地水準面模型,解決了直接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例如GPS和我國北斗系統)測定海拔高程問題,使GNSS從以參考橢球面為基準面的純幾何空間定位,發展為兼有以大地水準面為基準面的重力空間定位。研究成果在巖石圈大地構造、活動斷裂帶構造、地殼應力場、大洋環流、重力資源勘探、航空攝影測量、低軌衛星定軌和對地觀測、海島聯測定位基準傳遞等涉及重力場模型和地面定位的學科及技術領域廣泛應用。②系統地研究了自主發展我國重力衛星的用戶需求、模式總體技術設計及工程化可行性,成果為我國研制重力測量衛星開展衛星重力場探測工程提供了完整的參考依據和技術支撐。③系統研究地球重力場的時變,利用重力衛星及測高衛星觀測資料,監測陸地水儲量變化、我國西南干旱、青藏高原冰川消融、我國主要大型湖泊水位變化等。成果對氣候環境監測、我國南水北調水源分析、防災減災策略制定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據悉,科技部根據《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實施方案》規定,開展了2014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組織實施工作。經申報推薦、形式審查、專家評議和公示等環節,最終確定了52個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入選2014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附:
序號
|
團隊名稱
|
團隊
負責人
|
依托單位
|
1
|
水稻高產優質高效與機械化生產創新團隊
|
丁艷鋒
|
南京農業大學
|
2
|
分子材料與器件創新團隊
|
于 貴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3
|
空間天氣研究與建模創新團隊
|
王 赤
|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
4
|
智能交通技術創新團隊
|
王云鵬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5
|
制冷空調系統與高效能源利用創新團隊
|
王如竹
|
上海交通大學
|
6
|
重大外來動物疫病研究創新團隊
|
王志亮
|
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
|
7
|
先進軋制技術與熱處理創新團隊
|
王昭東
|
東北大學
|
8
|
大型煤氣化技術研發團隊
|
王輔臣
|
華東理工大學
|
9
|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神經再生修復和靶向治療創新團隊
|
毛 穎
|
復旦大學
|
10
|
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創新團隊
|
寧永強
|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11
|
青稞育種創新團隊
|
尼瑪扎西
|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
|
12
|
隨機復雜結構與數據科學創新團隊
|
鞏馥洲
|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
13
|
園藝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與治理創新團隊
|
劉 勇
|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
|
14
|
食管癌變的分子機理研究創新團隊
|
劉芝華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
15
|
高壓直流輸電技術與裝備創新團隊
|
湯廣福
|
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
|
16
|
表觀遺傳創新團隊
|
許瑞明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17
|
地球重力場精細結構及其時變效應研究創新團隊
|
李建成
|
武漢大學
|
18
|
有色金屬真空冶金創新團隊
|
楊 斌
|
昆明理工大學
|
19
|
半導體硅材料創新團隊
|
楊德仁
|
浙江大學
|
20
|
水質基準創新團隊
|
吳豐昌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21
|
植物生殖發育和光溫互作機理創新團隊
|
張大兵
|
上海交通大學
|
22
|
功能食品創新團隊
|
張名位
|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
23
|
預警機創新團隊
|
陸 軍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
24
|
創傷修復創新團隊
|
陳 林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
25
|
生物危害防控創新團隊
|
陳 薇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
|
26
|
光電材料新效應和器件創新團隊
|
陳小龍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27
|
高檔數控系統創新團隊
|
陳吉紅
|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
|
28
|
大氣復合污染防治創新團隊
|
邵 敏
|
北京大學
|
29
|
慢性痛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創新團隊
|
武勝昔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
30
|
先進慣性儀表與系統技術創新團隊
|
房建成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31
|
重大水利工程安全與防災創新團隊
|
練繼建
|
天津大學
|
32
|
區域高發惡性腫瘤生物靶向診治創新團隊
|
趙永祥
|
廣西醫科大學
|
33
|
食品安全創新團隊
|
胥傳來
|
江南大學
|
34
|
生物醫學光子學創新團隊
|
駱清銘
|
華中科技大學
|
35
|
脆性材料加工技術創新團隊
|
徐西鵬
|
華僑大學
|
36
|
煤的清潔低碳燃燒創新團隊
|
徐明厚
|
華中科技大學
|
37
|
魚類生物學及漁業生物技術研究創新團隊
|
殷 戰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38
|
稀土化學與功能分子固體材料創新團隊
|
高 松
|
北京大學
|
39
|
復方中藥研究創新團隊
|
高秀梅
|
天津中醫藥大學
|
40
|
影像處理與安全傳輸創新團隊
|
高新波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41
|
新生代地質與環境創新團隊
|
郭正堂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42
|
先進碳化物陶瓷材料創新團隊
|
黃政仁
|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
43
|
白血病新診療方法創新團隊
|
黃曉軍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
44
|
極端光學研究創新團隊
|
龔旗煌
|
北京大學
|
45
|
農業生物環境科學與工程創新團隊
|
董紅敏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
46
|
肺損傷相關疾病整體調節的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
|
蔣澄宇
|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
47
|
復雜礦產資源高效清潔利用的界面化學創新團隊
|
覃文慶
|
中南大學
|
48
|
動物進化與系統學創新團隊
|
雷富民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
49
|
地球空間環境及其對太陽活動的響應研究創新團隊
|
竇賢康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50
|
食品非熱加工創新團隊
|
廖小軍
|
中國農業大學
|
51
|
高能量高光束質量全固態激光技術創新團隊
|
樊仲維
|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
52
|
黑土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創新團隊
|
魏 丹
|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所
|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