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大測繪學院陽凡林教授參與完成的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6-01-13 20:54:20 來源:
山東科技大學測繪學院
近日,我院陽凡林教授參與完成的“中國海大陸架劃界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今年海洋系統獲得的唯一一個國家獎,也是學校參與涉海科研的第一個國家科技獎勵。
我校參與我國大陸架專項研究工作,是項目創新點2的重要貢獻單位。陽凡林教授發明了適用不同水深環境下的多波束假地形處理方法,開發了假地形處理軟件模塊,解決了假地形改正關鍵技術問題;負責多波束異常數據自動探測、多波束系統誤差綜合處理方法的研究,改善了大陸架專項多波束數據質量,為大陸架界限點的確定提供高精度地形數據,是該項目創新點2的重要貢獻者。該項成果還作為我國海洋科技外交的新途徑廣泛應用于尼日利亞等國的大陸架劃界中,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悉,大陸架劃界事關國家海洋主權權益、資源利益和國家安全,已成為全球沿海大國競爭的新焦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大陸架制度規定,沿海國管轄海域可以從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向外最大擴展至350海里,各國紛紛想盡辦法來提出有利本國的劃界主張,但劃界方案須提供地質、地形、沉積物等相關系列完整的證據鏈支持。雖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了劃界的基本準則,但具體到不同的海底地質類型、深部構造和地形特征,劃界方法有較大的區別。中國海大陸架位于全球地質構造和動力機制極為復雜的邊緣海區域,我國大陸架劃界項研究工作自2000年啟動,在國內外均無成熟理論方法和成功先例的不利形勢情況下,集中我國優勢單位上千人,在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院士的帶領下持續10余年聯合攻關,在中國海開展了大規模、全覆蓋的地質地球物理系統調查和海底探測工作,突破了中國海復雜地質條件下劃界的理論與技術瓶頸,構建了我國大陸架劃界技術體系,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2012年,中國東海大陸架劃界方案經由外交部提交至聯合國,2013年,李家彪院士作為首席科學家在聯合國順利完成科學部分技術答辯,獲得聯合國界限委員會委員的廣泛好評,為維護我國海洋核心權益做出了重要貢獻。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