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長江學者”龔威教授來武昌首義學院做學術報告
測繪網訊 11月3日下午,武漢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龔威應武昌首義學院科技處邀請來校作《天空地一體化遙感及其在智慧城市地理空間信息服務中的應用》學術報告。副校長李桂蘭出席并主持報告會。遙感是指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一般指運用傳感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反射特性的探測。遙感是通過遙感器這類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遠離目標和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探測目標地物。
科技處處長胡容玲,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黃瑞光、副院長王育勤及信息系全體老師,機電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李碩及部分老師,城市建設學院部分老師,與廣大學子共同聆聽。
報告從天空地遙感監測、遙感技術手段、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城市空間信息服務三個方面展開。龔教授首先簡單介紹了天空地遙感監測的含義,指出天空地體遙感監測應用十分廣泛,可運用到“目標偵查、區域監視、環境監測、精確打擊、智慧家庭、人臉識別”等領域,同時他激動地告訴同學們,由武漢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的湖北省第一個遙感衛星“珞珈01號小衛星”將于明年2月上天。
講到遙感技術時,他說道,遙感技術手段根據工作方式不同可分為被動式和主動式。被動式是接收自然界地物所輻射的能量,主動式是人工輻射向目標發射電磁波、通過散射信號來實現對地觀測,其中主動式的雷達成像高,受到廣泛運用,如可監測全球山體滑動、用于水利規劃、道路規劃等。
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城市空間信息服務正是在遙感技術的基礎上發展的,它通過“一星多用,多星組網”的衛星遙感、導航與通訊集成的空間信息網絡,實現與地面互聯網的互通互聯,達到“天網”和“地網”的深度結合,將廣大用戶所需要的數據和信息實時送到他們的手機或其他移動終端。龔教授還結合多個案例進行生動解析,讓同學們可以更好的理解這些技術。
講座結束時,不少師生意猶未盡,紛紛舉手,踴躍向龔教授提出問題,問題涉及的領域很廣,有遙感技術、信息技術、環境治理、人工智能等,龔教授一一解答。關于衛生遙感的技術發展,龔教授介紹,原來的衛星遙感基于一個衛星,是相對比較孤立的小體系系統,而物聯網的出現擴展了整個應用的范圍。對于同學們應該如何建立自身學科能力,他建議注重和學習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鍛煉自身最大優勢應對未來行業的發展。
李桂蘭在總結講話中指出,龔教授的講座既有理論高度和深度,還很有趣味性,他講得熱血沸騰,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希望科技處以后多組織這種跨學科的學術講座,讓師生受益。
龔威,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現任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武漢大學衛星遙感大氣監測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通訊員:劉小丹 宋金 宋星雨 韓漢 汪曉航 魏雪霽 丁煒剛 趙穎)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