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017年本科學術希望之星報告會暨頒獎典禮圓滿結束
測繪網訊 2017年11月24日下午2時,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017年本科學術希望之星報告會暨頒獎典禮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陽光廳成功舉辦。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李培軍,副院長張進江,院黨委副書記于超美,院長助理、團委書記劉金秋出席了本次活動。同時出席此次典禮的嘉賓還有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各專業教師代表。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參加并觀摩了報告會。
在開場致辭中,副院長張進江老師首先代表學院對參會的老師和同學們表示熱烈歡迎,同時對各位獲獎的同學表示誠摯祝賀。隨后,他以本科生教育教學改革作為切入點,充分肯定了學院在探索和實施從傳統的專業教育模式到“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重要轉變過程中實現三個專業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也在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之下,對學院的教學工作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張進江老師強調,本科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對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這幾個方面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具有重要意義,他鼓勵同學們傳承地空學院優良的學術傳統,繼往開來,提高能力,勇于創新,為今后從事科研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院黨委副書記于超美老師也做了發言。首先,她代表地空學院,再次對獲獎同學表示誠摯祝賀,同時對指導老師表示衷心感謝。于老師回顧了五年來同學們在“本科學術報告會”中取得的優異成績,并表示獲獎既是榮譽,更是鞭策,希望同學們能繼續保持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的精神,不能只是追求GPA,而是要走一條嚴謹的求學之路。她同時指出,這一系列活動秉承學校力推本科生教育模式轉變的精神,將科學方法的訓練提高到同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育等同的地位,這對于北大爭創“雙一流”具有重要意義。于老師還對過去一年中學院的教學育人工作進行總結,并對即將開始的國際交流活動進行介紹。最后,于老師強調了學術紀律問題,希望同學們重視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做到自信、自律、自重,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展現出應有的風采和操守。
本次報告會中最精彩的部分是2017年度本科生“學術希望之星”決賽的報告,初賽中脫穎而出的10位選手分別進行了答辯。本次同學們的選題豐富精彩,楊子浩做了關于“IRIS衛星觀測到的太陽龍卷風——日珥物質的旋轉運動”的報告;唐甘宇以“火星如今是否存在板塊活動”為題做了分析;陳玄同做了“神經網絡在遙感圖像拼接質量評價中的應用”的報告;何鑫、宣澤遠和余江暉組成的團隊講述了“淺析地球宏觀運行狀態與外界光強對冰期的影響”的報告……報告涵蓋了地質學、地球物理學、遙感、GIS、空間物理學等諸多學術領域,涉及到各專業的學術前沿問題,每位選手都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展示與講解。他們或激情洋溢或深入淺出,邏輯清晰,引證廣博。現場評委的打分后,最終決出了學術希望之星的4名金獎和6名銀獎,現場頒發。
此外,本次活動還包含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本科生拔尖人才國際交流——2016級本科生分享報告。從2016級本科生開始,學院推行了本科生拔尖人才國際交流計劃。今年的九月底至十月初,學院共有三只專業隊伍出發前往美國的高校及研究機構,進行國際探索。此次參加國際交流的地球物理專業、空間物理專業和地信遙感專業的同學們為我們分享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經歷和見聞。臺下的嘉賓和學生專注地聆聽同學們在交流中的見聞和感悟,臺下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張進江,院黨委副書記于超美,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院長助理、團委書記劉金秋,分別宣讀并頒發了本科生優秀實習報告獎、本科生科研訓練優秀項目獎和最佳人氣獎、最佳組織獎。
今年引人注目的創新之處是,本次報告會不再強調參賽選手過去一年中的學術經歷,而是鼓勵同學們結合科研興趣,自主探索小課題,在會上與大家交流思想。在整個大賽中,組委會邀請更多青年教師參與評審,師生共建含命題、組織、評審等環節的多元創新體系。學院還特別設立了現場抽獎以及線上人氣投票的環節,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充分調動了同學們參與到活動中的積極性。
地空學院2017年本科學術希望之星報告會暨頒獎典禮的順利舉辦,一方面進一步鼓勵了學院本科生進行科研活動,達到培養同學良好科學素養的目標;另一方面也將本科教學改革的實踐性與綜合性相結合,推動學院本科教學的改革和提升。
供稿: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學工辦、團委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