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編制《國家主體功能區遙感監測圖集》
測繪網訊 12月28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編制的《國家主體功能區遙感監測圖集》已正式出版,將為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提供支持。遙感監測是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監測的技術方法,主要有地面覆蓋、大氣、海洋和近地表狀況等。遙感監測技術是通過航空或衛星等收集環境的電磁波信息對遠離的環境目標進行監測識別環境質量狀況的技術,它是一種先進的環境信息獲取技術,在獲取大面積同步和動態環境信息方面“快”而“全”,是其他檢測手段無法比擬和完成的。
中國“十一五”規劃時首次提出“主體功能區規劃”這一概念。《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確定主體功能定位,明確開發方向,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完善開發政策。
遙感技術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動態監測過程中具有獨特優勢。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人居環境遙感應用技術研究團隊從2006年開始開展系列工作,歷經10年時間編制出《國家主體功能區遙感監測圖集》。
圖集主編、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周藝介紹,圖集里包括6個圖組,分別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及指標、國家主體功能區遙感監測、國家優化開發區——京津冀地區遙感監測、國家重點開發區——中原經濟區遙感監測、國家限制開發區——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遙感監測圖、國家禁止開發區——太湖風景名勝區遙感監測。
周藝說,通過圖集,可以掌握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狀況和空間變化信息,“既把遙感技術應用到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各方面,反過來也可以進一步深化遙感技術應用層次”。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擔任了圖集編纂委員會科學顧問。他表示,后續研究團隊在推進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中,將為建設一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完)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