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通信導航與遙感技術助力航空航天事業
入地能快準定位助交通,上天能捕光探月為人類。近日,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佳訊不斷。
武漢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大協同單位,以實力推動我國空天信息智能領域建設與發展——
2019年2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中心外聘專家邸凱昌研究員是代表之一。他帶領的行星遙感團隊研發了月球車導航定位與月面環境感知技術與軟件,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業務化應用于遙操作任務。團隊成員全程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參加任務運行,在著陸點定位、月面三維地形重建、障礙識別、月球車視覺導航定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巡視探測任務的成功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邸凱昌作為“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科學研究核心團隊”成員,利用科學探測數據深入開展著陸區形貌構造地質演化和礦物組份等相關科學研究工作。
2019年1月8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心團隊成員主持的項目共獲國家科技進一等獎1項(武漢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完成)、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武漢大學1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清華大學1項)。
其中,由武大和北航合作完成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項目“中國高精度位置網及其在交通領域的重大應用”,瞄準北斗系統規模化應用的國家重大需求,立足自主創新,建立了精準、快速的北斗定位服務技術體系,研制了高性能、低成本的北斗核心芯片和系列裝備,構建了穩健、可信的中國高精度位置服務系統,核心技術國際領先,開拓了北斗精準定位在公路、水路、設施建設和大眾出行等方面的規模化、產業化創新應用,并輻射軍民其它領域,取得重大社會經濟效益。
2018年6月2日,由武漢大學牽頭研制的珞珈一號科學實驗衛星01星成功發射,它是我國首顆夜光遙感衛星,也是我國首顆同時具備對地觀測與衛星導航增強功能的低軌衛星,填補了我國夜光遙感領域衛星研制的空白。珞珈一號01星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和驗證了低軌衛星增強北斗信號的可行性,于2018年11月在《Sensors》上公開發表最新研究進展。這一試驗的成功開展表明我國已經掌握了低成本、可商業化的低軌衛星導航增強核心技術,為發展新一代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的業務星座奠定了基礎。
碩果累累、成績驕人,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將乘勝追擊、不畏艱難,齊心協力攻克“卡脖子”問題,繼續推進我國“快、準、靈”的軍民深度融合通導遙一體化空天信息實時智能服務系統的建設,助力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何婧琳)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