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目蒼穹測精度 俯身大地育棟梁——記“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
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是一支扎根中國大地、不斷創新、敢于爭先的年輕集體。團隊一直專注于測繪遙感空間信息質量的研究,多年研究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方法,突破了航天探測場景靜態要素可信度量、航天器實時動態數據可信處理和海量遙感空間數據產品可信評估難題。
同濟大學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
針對嫦娥探測器激光三維成像系統著陸避障探測任務,同濟測繪團隊攜手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歷經十余年合作,在學校嘉定校區建設了航天激光器載荷檢校與障礙探測驗證地面綜合實驗場,相繼完成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等著陸避障激光三維成像系統全系列產品二十余次檢校與障礙探測驗證任務,為嫦娥探測器激光三維成像敏感器在極短成像時間條件下實現量測級探測精度提供了支撐。同時,在航天、測繪等多個單位大力支持和密切合作下,其理論方法還成功應用于測繪衛星、高分衛星等領域的多個航天任務工程中。童小華領銜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與關鍵技術”項目,曾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一支團隊始終充滿干勁和戰斗力,帶頭人是關鍵。童小華是同濟大學土生土長的“70”后教授,他始終恪守為師之道,堅持高標準嚴格培養學生,始終堅守著一個學者的本色、作風和情懷,堅持一個研究方向深耕20載。他在同濟一路成長,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團隊的每一點成長和進步都得到了導師、前輩和同行們的指引和幫助,得益于上海市、國家部委等眾多部門和學校的長期持續支持。”童小華說。團隊在研究過程中,試驗需要很大的場地,學校二話沒說,把嘉定校區的一片3萬平方米區域交給團隊作為試驗場。
團隊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教書育人”視為自己為師之天職,對“人才培養”格外頂真。歷經20年的發展,團隊迄今已指導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30余人,不少畢業生已經成為這一領域的青年學科帶頭人和所在單位的技術骨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入選者謝歡就是他培養的第一個碩士和博士生,破格晉升教授時年僅33歲。
同濟測繪是我國測繪高等教育事業的發祥地,為國家測繪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自2012年起成立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以來,童小華擔任院長重任,傳承和光大同濟測繪光榮傳統,在國家、上海市和學校多方大力支持下,在全院師生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緊緊抓住學院教育試點改革的契機,團結帶領學科實現了顯著發展。如今,“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標志著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迎來新的發展重要機遇期。
2018年6月,教育部科技司發文,同意由同濟大學牽頭建設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深空探測測繪遙感與導航定位分中心”;9月,同濟大學作為成員單位參與中意合作未來國際月球科研站選址聯合研究;12月,我校加入了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科學研究核心團隊。
童小華介紹,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當前正在對綜合實驗場進行升級改造,建設占地三萬多平米的月球與深空探測精密測繪綜合實驗場。實驗場將繼續服務于后續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探月工程,以及合作開展我國后續月球極區探測、火星繞軌探測研究。
“我們希望面向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扎實推進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的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有力支撐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為我國測繪地理信息實現強國之夢同舟共濟。”童小華說。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