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梅剛華:中國星載原子鐘技術奠基者
測繪網訊 “北斗三號”系統組網衛星計劃今年首次發射。星載原子鐘被稱為導航衛星的“心臟”,新一代高性能星載銣原子鐘,將為北斗系統提供更優的定位精度。銣原子鐘是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制的一款高精度、高可靠性同步時鐘產品。該時鐘將高穩定性銣振蕩器與GPS高精度授時、測頻及時間同步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銣振蕩器輸出頻率馴服同步于GPS衛星銫原子鐘信號上,提高了頻率信號的長期穩定性和準確度,能夠提供銫鐘量級的高精度時間頻率標準,是通信廣電等部門替代銫鐘的高性價比產品。而這一研制者,就是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梅剛華團隊。梅剛華6月27日告訴記者,定位精度可以達到人群間距這么近。
梅剛華1955年出生,黃陂前川梅家灣人。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1974年高中畢業后下放到黃陂縣環城公社霞光大隊勞動鍛煉,197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到冶金部第一冶金建設公司工作。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物理系學習,1982年畢業后在武漢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從事原子、分子等物理研究工作,其間獲博士學位。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其中1項獲美國專利。200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兼任武漢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5月25日,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打破西方國家星載原子鐘技術壟斷
計劃于2020年建成的“北斗三號”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的世界四大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之一,其他三個分別為美國的GPS系統、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和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在北斗系統工程建設啟動之初,少數西方國家壟斷了星載原子鐘技術,對我國實行封鎖禁運。在從國外引進星載原子鐘遭拒后,要建成完全自主可控的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只能靠自己。
梅剛華向記者介紹,星載原子鐘的精度對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導航衛星的“心臟”。星載原子鐘技術難度極大,除了精度要求極高以外,還要滿足苛刻的小型化、低功耗、長壽命、高可靠性要求。
曾為解決技術問題幾乎三天三夜沒合眼
為了研制出滿足北斗工程應用需求的星載銣原子鐘,梅剛華團隊奮斗了20年。以小型化為例,他們通過上百次試驗,研制成功具有全新結構和工作原理的開槽管式微波腔,可以利用小體積原子氣室激勵出高強度原子躍遷信號,獲得了中、美兩國發明專利授權。為了實現我國星載原子鐘技術從無到有、由有到強的跨越,20年來他們沒有正常休過一次長假。有一次,為了解決一個技術問題,他幾乎三天三夜沒合眼。
2008年前后,梅剛華團隊成功研制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滿足航天工程要求的星載銣原子鐘正樣產品,做到計時精度與美國GPS系統的同期技術相當,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和封鎖,并批量用于“北斗二號”衛星,為北斗系統于2012年完成亞太地區組網并提供區域服務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該團隊系統學習并掌握了航天產品建造規范,在主要從事基礎研究的武漢物數所建立起航天產品研制生產線,使該所成為國內唯一同時具備星載銣鐘整機設計和制造能力的單位。
最新星載銣原子鐘滿足分米級定位
我國北斗系統工程建設現處于第三步即“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建設階段,設計精度更高,對星載原子鐘也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梅剛華團隊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研制出新一代星載銣原子鐘產品,原子鐘的計時精度改善了約10倍,達到100億分之3秒水平,與美國GPS衛星最新一代星載銣鐘并列,躋身國際頂尖水平,可以滿足分米級導航定位需求。“分米級導航定位”,意味著定位精度可以達到人群間距這么近的定位。比如,現在很多汽車都裝載了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只能精確到10米左右,只能了解在路上的哪個位置。為了安全起見和防止堵車,要求每輛汽車在車道上行駛,那就要求精確到1米了,而如能達到分米級定位,即比車道間距還要小。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斗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曾經點評:“武漢物數所做的衛星鐘,凝結了咱中國人的智慧。”(測繪網 小會)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