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童小華:我國測繪地理信息實現強國之夢同舟共濟
測繪網訊 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院長童小華是一名“70”后教授,今年他的名字與多項重要榮譽連在一起:年初,他領銜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與關鍵技術”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為滬上所獲唯一一等獎;3月,他獲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5月,他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并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近日,他領銜的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的“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他說:“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是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將不辜負大家對我的信任,認真履職盡責,將教育科研一線黨員的心聲帶到大會上,同時將大會的精神帶回來和大家一起學習。今后繼續立足本職、不忘初心,堅持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堅持科技創新探索。”
科研攻堅,為的是國之偉業。在工程科技應用領域,特別是面對航天工程對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的需求,如何通過空間數據可信度理論方法等手段,使得經過質量控制技術處理的空間數據可信、可靠、可用?
堅守一個方向深耕20載
2013年12月14日,我國“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虹灣區域成功軟著陸。這一刻,也讓童小華的科研團隊倍感自豪:他們多年研究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方法,為嫦娥探測器著陸避障激光三維成像系統在極短成像時間條件下實現量測級探測精度,提供了技術支撐。
成功源自何處?“他從學生時起,就一直都是最勤奮、最用功的那一個。”程效軍教授曾是童小華大學四年的班主任,可以說是看著他一步步奮斗、成長起來的。在同濟大學接連讀完本、碩、博,畢業后留校,童小華一直專注于測繪遙感地理空間數據質量的研究,并從讀博時起瞄準“空間數據的精度”這一國際前沿方向,20年來潛心深耕。
科研攻堅,為的是貢獻國之偉業。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基于多年的學術積淀,他帶領團隊成功探索出了一套測繪遙感地理空間數據質量控制的理論技術與方法,并將它們從地面上的應用擴展到我國的航天事業。我國首次“嫦娥三號”著陸探測器軟著陸避障探測關鍵任務、我國第一顆民用立體測繪衛星“資源三號”顫振下高精度測圖等測繪關鍵問題的解決,都有他們的科學技術貢獻。
不忘育人堅持上講臺
潛心科研的同時,童小華教授也不忘“教書育人”。他一直帶頭上講臺,堅持為本科生上課。為不影響正常授課,他經常乘頭班航班去外地參加學術活動,趕最晚一班航班返滬。
導師的奮斗經歷和科研精神也時時給青年學子以無聲的鞭策。“老師本來就有天賦、很聰明,偏偏他還比別人更努力。”
經過高標準的嚴格培養,學生們漸漸在學術舞臺嶄露頭角。2015年,童小華指導畢業的博士中,有4人同年均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在童小華年初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項目成果中,第二負責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入選者謝歡教授就是他的第一個碩士和博士生,去年破格晉升教授時年僅33歲……
改革創新推動學院新發展
身為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的院長,童小華心中總有“群眾”。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他與黨政班子成員一道廣開言路,發揮群眾集體智慧,努力整改,推進學院30多項整改措施一一抓落實,誠心誠意為全院教師員工謀利益。
2012年5月學院成立以來,在國家部委、上海市、測繪地理信息局行業和學校多方大力支持下,在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童小華緊緊抓住學院教育試點改革的契機,在學院人事、人才、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全面施行了試點改革。
“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標志著學院迎來新的發展重要機遇期。
“我們將面向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測繪學科國際前沿,聚焦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衛星導航定位與位置服務、全球變化與重大災害監測等重點方向,以測繪地理信息人才培養為核心,扎實推進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的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有力支撐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為我國測繪地理信息實現強國之夢同舟共濟。”童小華說。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