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鏈:IBM試點智慧城市折戟 新技術需要跟體制結合在一起
2018-06-29 10:58:04 來源:
騰訊財經
2018年6月28日《財經》雜志攜手聯辦財經研究院在北京聯合舉辦“2018智能商業大會”,騰訊財經全程直播本次智能商業大會。
中國信息協會會長杜鏈出席“圓桌對話之二 新技術與智慧城市建設”時表示,最早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IBM試點不成功,不是說他們的業務或者技術工具不行,成功配套是可以的,但是遇到了在這個地方的體制結構跟他們的完全不一樣,他們也很多的障礙是很難跨越的,最后基本上退出了。而有的城鎮試點為什么能夠成功,是因為這些系統沒有侵犯它的體制,是按照內部的指導,實際就是管理信息,在原來的體制和新技術手段結合在一起,非常有效。
以下為發言實錄: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是IBM提出的,就是在數字地球的提法以后,這是第一次以智慧城市提出的,剛開始提出了六個系統,后來拓展到十二個,這些系統包括水、交通、河流,把這些東西從硬件一直到應用的邏輯規程到軟件實現完整得搞出來。
我當時的理解就是智慧城市這個事情的提出完全是工具層面,美國這個方面的產品已經進入了相對成熟期了,需要大規模向外拓展的時候,我是這么理解的。所以提出了這個概念,希望可以遍地開花做。
后來因為參加了很多地方的活動,發現它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走通,比如說在南京想搞指揮交通,為這個事情他們北京的總裁找過我,后來發現為什么搞不通,不是說他們的業務或者技術工具不行,成功配套是可以的,但是遇到了在這個地方的體制結構跟他們的完全不一樣,他們也很多的障礙是很難跨越的,最后基本上退出了。
但是智慧城市的事情并沒有因為IBM退化而削弱,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前期的IBM的時期,智慧導向是工具層,用硬件和軟件系統講智慧城市達成之后會獲得什么樣的利益。后來發現不是這樣問題,而是體制問題,要重新跟體制結合在一起研究怎么搞。
再往下走,發現智慧城市是很大的命題,因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跟國家的結構是一樣的,跟國家面對信息化的重大的對象有一個原形,所以智慧城市越來越獲得重視,后來我們發改委成立了專家組討論,實際上就是信息為民,八十個城市有九個領域討論,包括文化、教育、醫療等等,討論如何在信息業務上,內部上活化這些城市的建設。
智慧城市在這樣的基礎上推動起來的,現在應該說我們非常大的主題。
我理解智慧城市最本質的意義是在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尋找一種摸索前進的原形,互聯網時代什么意思,就是我們談了很多互聯網+,本質上說互聯網+是從工具層面看互聯網的效率,你解決產業問題和其他的問題,通過互聯網的信息手段,現代的信息技術認為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但是,事實上,我覺得互聯網的意義比工具層面的意義大很多,它本質的意義是開辟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如果說以往的工業化時期,今天我跟許司長交流的時候說了這個意見,電的發明是單一技術的發明,導致了人類對所有行為的替代,改變了人類從前的生產方式,但是互聯網不是,互聯網是一個新的,外部表現是數字化的形態表現的這樣的關系結構,這個關系結構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所有的關系到網上變成了數字關系,圍繞這個數字關系是很多的綜合要素,這些綜合要素,不管是芯片、智能、分散式計算、量子比特超前的能力,都圍繞著這些綜合要素,這個綜合要素開辟了全新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人們從傳統的物理世界的行為向虛擬世界的數字形態的世界遷徙,這個時代跟歷史上所有的人結果都不一樣,我們都已經感受到時代的到來。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過去我們有一個連接的紐帶是社會關系,有一個人得諾貝爾獎,寫了一個書講的就是社會資本,他認為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紐帶和相互信任是社會的重要資本。
我們國家這種資本體現的非常的明確,住在大雜院的人,大家一起抱團取暖,形成人和人之間的紐帶關系,這個紐帶關系在改革開放時期,你需要什么樣的人互相很快形成組織。比如說軍區大院里面的人,從小一起打群架的,也有這樣的關系。包括農村來的,我們一起在哪一個村出來打工哪一個村出來參軍的,也有這種問題。
突然發現在我們現在,我隔壁住的是誰我不知道,老死不相往來,人和人之間這種關系在解體,代替的是群,所有這些問題都是一個社會行為發生根本性變化的行為,所以互聯網在這個時代,它的沖擊對很多問題都有沖擊,我認為對國家結構,社會主體,對經濟,對文明都會有重新的定義和改變。
這樣的改變過程中,我們國家面對的基本問題是什么,是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這個應對我們沒有任何的完整的理論和方法,所以怎么辦,我們要找到原形,要做實驗,嚴格來說這是城市,城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同地區的差異化的試點,要試行最多的品質和差異,有這樣的意義。
我是以整體時代性的挑戰看試點,差異性的試點來看,不同城市的試點價值是什么。如果說具體化的談,談城鎮,我覺得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你比如說當年我們的信息化開始的時候,有一個17號文件2個網,4個庫,12金,這些系統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也參加了這個文件的評審,為什么能夠成功,因為這些系統沒有侵犯他的體制,他是按照內部的指導給它的,實際就是管理信息,在原來的體制和新技術手段結合在一起,非常有效。但是到后來“十二五”規劃,里面提出了15個系統,就是要講跨部門信息共享,當時里面三個主題,一個是業務協同,一個是信息共享,一個是角色協調。后來到項目,每個項目涉及到很多部委,每個部委又是每個項目,從上到下執行這個項目,結果“十二五”結束的時候,立項的1/3都沒有完成,沖擊非常大,不愿意共享是因為他不理解嗎,不是的,信息給你共享之后,能不能給你共享有一個承擔責任的問題,這個責任是和原來的單通道的體制發生了嚴重的矛盾,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最后要在公共服務上解決,治理和服務里面是以服務為核心的治理,必須在最基層,我們試能不能行得通,在條和塊的關系中我們要以塊為主重新形成試點,這是我們當時搞信息工程的核心。我感覺這中間要放開,現在整體的方法論不是自己被組織,而是至下而上的自組織,上面應該有一個全局指導。(中測網 史婉婉)
中國信息協會會長杜鏈出席“圓桌對話之二 新技術與智慧城市建設”時表示,最早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IBM試點不成功,不是說他們的業務或者技術工具不行,成功配套是可以的,但是遇到了在這個地方的體制結構跟他們的完全不一樣,他們也很多的障礙是很難跨越的,最后基本上退出了。而有的城鎮試點為什么能夠成功,是因為這些系統沒有侵犯它的體制,是按照內部的指導,實際就是管理信息,在原來的體制和新技術手段結合在一起,非常有效。
以下為發言實錄: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是IBM提出的,就是在數字地球的提法以后,這是第一次以智慧城市提出的,剛開始提出了六個系統,后來拓展到十二個,這些系統包括水、交通、河流,把這些東西從硬件一直到應用的邏輯規程到軟件實現完整得搞出來。
我當時的理解就是智慧城市這個事情的提出完全是工具層面,美國這個方面的產品已經進入了相對成熟期了,需要大規模向外拓展的時候,我是這么理解的。所以提出了這個概念,希望可以遍地開花做。
后來因為參加了很多地方的活動,發現它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走通,比如說在南京想搞指揮交通,為這個事情他們北京的總裁找過我,后來發現為什么搞不通,不是說他們的業務或者技術工具不行,成功配套是可以的,但是遇到了在這個地方的體制結構跟他們的完全不一樣,他們也很多的障礙是很難跨越的,最后基本上退出了。
但是智慧城市的事情并沒有因為IBM退化而削弱,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前期的IBM的時期,智慧導向是工具層,用硬件和軟件系統講智慧城市達成之后會獲得什么樣的利益。后來發現不是這樣問題,而是體制問題,要重新跟體制結合在一起研究怎么搞。
再往下走,發現智慧城市是很大的命題,因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跟國家的結構是一樣的,跟國家面對信息化的重大的對象有一個原形,所以智慧城市越來越獲得重視,后來我們發改委成立了專家組討論,實際上就是信息為民,八十個城市有九個領域討論,包括文化、教育、醫療等等,討論如何在信息業務上,內部上活化這些城市的建設。
智慧城市在這樣的基礎上推動起來的,現在應該說我們非常大的主題。
我理解智慧城市最本質的意義是在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尋找一種摸索前進的原形,互聯網時代什么意思,就是我們談了很多互聯網+,本質上說互聯網+是從工具層面看互聯網的效率,你解決產業問題和其他的問題,通過互聯網的信息手段,現代的信息技術認為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但是,事實上,我覺得互聯網的意義比工具層面的意義大很多,它本質的意義是開辟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如果說以往的工業化時期,今天我跟許司長交流的時候說了這個意見,電的發明是單一技術的發明,導致了人類對所有行為的替代,改變了人類從前的生產方式,但是互聯網不是,互聯網是一個新的,外部表現是數字化的形態表現的這樣的關系結構,這個關系結構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所有的關系到網上變成了數字關系,圍繞這個數字關系是很多的綜合要素,這些綜合要素,不管是芯片、智能、分散式計算、量子比特超前的能力,都圍繞著這些綜合要素,這個綜合要素開辟了全新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人們從傳統的物理世界的行為向虛擬世界的數字形態的世界遷徙,這個時代跟歷史上所有的人結果都不一樣,我們都已經感受到時代的到來。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過去我們有一個連接的紐帶是社會關系,有一個人得諾貝爾獎,寫了一個書講的就是社會資本,他認為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紐帶和相互信任是社會的重要資本。
我們國家這種資本體現的非常的明確,住在大雜院的人,大家一起抱團取暖,形成人和人之間的紐帶關系,這個紐帶關系在改革開放時期,你需要什么樣的人互相很快形成組織。比如說軍區大院里面的人,從小一起打群架的,也有這樣的關系。包括農村來的,我們一起在哪一個村出來打工哪一個村出來參軍的,也有這種問題。
突然發現在我們現在,我隔壁住的是誰我不知道,老死不相往來,人和人之間這種關系在解體,代替的是群,所有這些問題都是一個社會行為發生根本性變化的行為,所以互聯網在這個時代,它的沖擊對很多問題都有沖擊,我認為對國家結構,社會主體,對經濟,對文明都會有重新的定義和改變。
這樣的改變過程中,我們國家面對的基本問題是什么,是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這個應對我們沒有任何的完整的理論和方法,所以怎么辦,我們要找到原形,要做實驗,嚴格來說這是城市,城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同地區的差異化的試點,要試行最多的品質和差異,有這樣的意義。
我是以整體時代性的挑戰看試點,差異性的試點來看,不同城市的試點價值是什么。如果說具體化的談,談城鎮,我覺得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你比如說當年我們的信息化開始的時候,有一個17號文件2個網,4個庫,12金,這些系統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也參加了這個文件的評審,為什么能夠成功,因為這些系統沒有侵犯他的體制,他是按照內部的指導給它的,實際就是管理信息,在原來的體制和新技術手段結合在一起,非常有效。但是到后來“十二五”規劃,里面提出了15個系統,就是要講跨部門信息共享,當時里面三個主題,一個是業務協同,一個是信息共享,一個是角色協調。后來到項目,每個項目涉及到很多部委,每個部委又是每個項目,從上到下執行這個項目,結果“十二五”結束的時候,立項的1/3都沒有完成,沖擊非常大,不愿意共享是因為他不理解嗎,不是的,信息給你共享之后,能不能給你共享有一個承擔責任的問題,這個責任是和原來的單通道的體制發生了嚴重的矛盾,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最后要在公共服務上解決,治理和服務里面是以服務為核心的治理,必須在最基層,我們試能不能行得通,在條和塊的關系中我們要以塊為主重新形成試點,這是我們當時搞信息工程的核心。我感覺這中間要放開,現在整體的方法論不是自己被組織,而是至下而上的自組織,上面應該有一個全局指導。(中測網 史婉婉)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