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南院士:“北斗”三代和GPS一個量級
8月28日,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在寧舉行。在表彰獎勵科技進步獎獲獎單位和個人的同時,大會也邀請了各領域專家學者。在鼓勵創新創業的時代,這些取得諸多重大科研成果的學者們,分享了哪些寶貴經驗?又給了青年人哪些啟示?跟著荔枝新聞記者一起來聆聽!
荔枝新聞訊(記者/王晟)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現在每天的精力要分成好幾部分:
作為昆山杜克大學的校長,要領導全校的工作;作為北斗導航系統的專家,要帶領團隊負責其中一個子項目的研發;作為國際頂尖的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家,帶領團隊,培養年輕人才。
“現在,有些內容我注重做策劃,培養團隊完成,這樣才能稍微輕松點。”
聊起創新人才培養,劉院士有太多的話想說——當過武漢大學的校長,又接過昆山杜克大學的大印,既經歷過美國的校長交流培訓,有親身體驗中外合作辦學的新理念,幫他“碰撞”出不少新的想法。
“我們的學生,進校園就要接受通識博雅教育。”經常參與跨學科的人文交流,同時汲取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養分,學會用多種學科的綜合思維能力解決問題。
“畢竟,很多社會問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既有科學方面的,也有社會文化方面的因素。”
劉校長還特別推崇昆山杜克大學的社會實踐,哪怕是短期交流的學生也必須參加。至于實踐的內容,“既有高大上,也有接地氣”。可能是去偏僻的貧困落后地區,也可能去國際組織總部體驗。
與社會接觸越全面,對世界的認識才更深刻,才更容易激發出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對科學和技術人才來說,是最重要的驅動力!”
談起創新,自然離不開他的本行——“北斗”系統。
劉院士說,我國的“北斗”第三代衛星導航系統,在精度、可靠性上與GPS等其它導航系統持平,在多功能應用(通信、搜救)上有獨門技術,這說明了我國的后發優勢。
預計2020年,北斗三代系統將能在調制信號上發展出三個頻率,十多個信號,便于用戶更好地優化定位。
“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們畢竟發展的時間短,所以北斗原先在穩定性方面還要差一點,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可以改進。當然,現在改進的速度非常快,已經引起了全世界新的矚目!”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