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地圖的表示方法
6.1 與普通地圖相比較,專題地圖主要描述的是專題內容的實質,包括空間分布、時間特征、數量特征和質量特征。由于地圖是表達物體或現象空間分布的最佳載體,因此尋求其表達方法的切入點是它們的空間分布特征,而其他的三個特征——時間特征、數量特征和質量特征的表達是表示方法本身功能的強化。
6.1.1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
(1)點狀分布或面積很小(只能在地圖上以點表示),如城市、礦產資源地等等;
(2)呈線狀或帶狀分布,如河流、道路等等
(3)呈面狀分布。
間斷成片分布的,如湖泊、森林、沙漠等等;
連續分布且布滿整個制圖區域,如土地利用、土壤分布等;
大面積分散分布,如人口分布、某種農作物種植等等。
6.1.2各種現象的時間特征
各種現象的時間特征主要有四種情況
• (1)反映現象的特定時刻,如截至某一日期的國民生產總值,可以分為歷史時刻、現狀和未來發展三種狀況;
• (2)反映現象的變遷過程,如人口遷移、戰爭路線移動等;
• (3)反映某一時段的變化,兩個時段的對比,如景區不同季節的接待人數對比;
• (4)反映現象的周期變化,如氣候和水文的周期變化。
6.1.3各種現象的數量質量特征
• (1)關于實在的測量空間;主要反映現象的空間定位和分布。
• (2)關于抽象的概念空間;符號反映質量特征和數量指標,符號顏色表示屬性,大小反映數量或等級。
6.2 點狀分布要素的表示方法——定點符號法
2.2.1定點符號法,簡稱符號法,是采用不同形狀、顏色和大小的符號,表示各自獨立的各個物體的數量與質量特征的方法。
• 符號應盡可能配置在這些物體實地位置的相應點上,符號的大小不代表物體依比例尺表示的分布面積,一般會超過其實際面積。
• 專題地圖上的點狀符號一般只以其中心點位置表示測量空間定位信息,符號圖形則表示概念空間的數量、質量特征。
• 當符號疊合時,用相互交疊來表示。
• 分布——位置
• 質量——形狀、顏色
• 數量——大小
• 內部組成——結構
• 動態發展變化——擴展
2.2.2定性數據的符號表達
呈點狀分布的要素,其定性數據的表達主要通過顏色和形狀來實現。
(1)符號的形狀
幾何符號;文字符號;藝術符號(• 象形符號• 透視符號)
(2)符號的顏色
6.2.3定量數據的符號表達
• 呈點狀分布的要素,一般用符號的大小來表示定量數據。定量數據的符號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比率符號與非比率符號
比率符號是指符號大小與所表示的專題要素的數量指標有一定比率關系。
如果符號的大小與專題要素之間無任何比率關系,這種符號稱為非比率符號。
(2)絕對比率符號與條件比率符號
• 比率符號又分為絕對比率符號和條件比率符號。但無論是絕對比率還是條件比率,都可以是連續的和分級的,所以,從理論上講比率關系可以區分為絕對連續、條件連續、絕對分級、條件分級四種關系。
• 絕對比率符號是指符號大小(面積)和所表示的專題要素的數量指標成絕對正比關系。在采用絕對比率符號時,由于要精確計算表明每個數量指標的符號面積,所以必須規定符號的準線和比率基數。
• 符號的準線是指確定符號面積的基準線,如圓的直徑、三角形及其它圖形的高或底邊長。由于符號的準線長度的平方和符號面積成正比,所以專題要素的數量指標必須與準線長度的平方成正比。
• 在確定符號的大小時,必須首先確定其比率基數。比率基數的大小影響著地圖內容的表示,亦影響到負載量。在確定符號的比率基數時,主要考慮專題要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專題要素在地圖上的分布情況。
• 符號準線確定辦法:可以利用公式確定,其中D為符號準線,x時專題要素的數量指標,a為具有長度單位的常數。m為條件指數。當為絕對比率符號時,m=0.5,
(3)連續比率符號與分級比率符號
• 連續比率是指:只要有一個數量指標,就必然有一個一定大小的符號代表,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符號大小與其所代表的數量指標都是連續的。如果每個符號的面積與它所代表的數量指標成絕對比率關系,則稱為絕對連續比率。如果在絕對連續比率加上某種條件,則稱為條件連續比率。
• 除了條件連續比率之外,可以采用分級比率,即對專題要素的數量指標進行分級,使符號的大小在一定的范圍內保持不變。絕對分級符號的面積與數量指標的分級平均值(或極限值)成絕對正比關系。在實際編圖中,較多的采用條件分級比率。
6.2.4符號的結構
(1)單一符號 一般簡單的符號
(2)組合符號
把符號劃分為幾個部分,以反映專題現象的結構。例如表示某一旅游中心的符號,就可以根據其所擁有的各種旅游設施的組成劃分為幾個部分,用符號內部的分割比例表示。圓形符號和環形符號最易被分割,因此,其被常常采用。
(3)擴展符號
用于反映專題要素的發展動態。常用外接圓、同心圓及其他同心符號,并配以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各個時期的數量發展變化。
2.2.5符號的位置和資料
在采用符號法時應注意事項:
(1)必須準確表示出重要的地圖要素——地理基礎;
(2)運用幾何符合可以把所示物體位置準確定位于地圖上;
(3)當幾種性質不同的現象(但屬同一類型且可測量)位于同一點,可利用組合符號,或扇形符號。
不論采用那種比率來定制符號的大小,各點的統計資料必須為同一性質(對象和指標)和同一時期的,否則會失去相互比較的意義。
6.3 線狀符號法
6.3.1線狀符號法是指表示線狀或帶狀延伸分布的物體符號。普通地圖上常見的有:水系、交通網、境界線等。
在專題圖上主要表示一定范圍內專題要素的主要方向。如地質構造線、山脈的走向、氣象上的鋒等。
• 6.3.2特點
(1)線狀符號用顏色和圖形表示專題要素的質量特征。
(2)線狀符號一般不表示數量指標,符號的粗細只表示質量等級差異。
6.4 布滿整個制圖區域的面狀要素的表示方法
• 對于布滿制圖區域的現象,其表示方法有質底法和等值線法。
質底法偏重于表示現象的質量特征,我們可以稱之為定性數據的表示方法。
等值線法偏重于表示現象的數量特征,我們把它們歸為定量數據的表示方法。
6.4.1質底法—質量特征的表示方法
• (1)概念
質底法又稱質別底色法。是把全圖區域按照專題現象的某種指標劃分區域或各類型的分布范圍,在各界線范圍內涂以顏色或填繪暈線、花紋(乃至注記),以顯示連續分布且布滿整個制圖區域的現象的質的區別。
• 質底法著重于表示質的差別,一般不直接表示數量指標。由于常用底色或其它的整飾方法來表示分區之間的差別,所以稱為質底法。常常用于土壤圖、植被圖、政治行政區劃圖、土地利用圖、自然區劃圖、經濟區劃圖等。
• (2)制圖步驟
①按照專題要素的性質決定要素的分類、分級;
②勾畫出分區界線;
③擬定圖例,用顏色、網紋、字母等表示各種類型。
在質底法圖上,圖例說明要能夠詳細的反映出分類的指標、類型的等級及其標志,并注意分類標志的次序和完整性。選用顏色時,力求使在質量方面類型近似的制圖現象采用相近的顏色。
6.4.2等值線法
(1)概念
等值線是專題要素數值相等的各點的連線.
等值線可以表示地面和空間連續分布,且均勻漸變的現象,并能說明這種現象在地圖上任何一點的數值和強度。
• (2)特點
用于表示連續分布于整個制圖區域內的各種變化漸移的現象。
每個點的數量指標必須是同一性質的。數據來源等必須一致
單獨的一條等值線只表示數值相等各點之間的連線,不能表示某種現象的變化情況,只有組成一個系統以后,才能表示現象的分布特征。
等值線間最好保持一定的常數,這樣有利于利用等值線的疏瞇程度來判斷現象的變化程度。
等值線與分層設色相配合,以表示現象的質和量的變化特征以及其明顯性。
等值線可直接加注數量標記。
等值線不但可以反映現象的強度指標,而且可以可以反映:
» 現象隨時間的變化
» 現象的移動
» 現象發生的時間
» 現象的重復
6.5 間斷成片分布的面狀要素的表示方法——范圍法
6.5.1概念
亦稱區域法或面積法。是用輪廓線、著色、暈線、注記、符號等整飾方法在地圖上表示某專題要素在制圖區域內間斷成片的分布范圍。如:煤田、森林、油田、沙漠等。這種要素必須分布在較大面積上,才能按地圖比例尺充分顯示出來
6.5.2分類
區域范圍界線可以是精確的,也可以是概略的。
精確范圍是盡可能精確地勾勒出要素分布的輪廓線。概略范圍是僅僅大致表示出要素的分布范圍,沒有精確的輪廓線,這種范圍法常常不繪出輪廓線,而僅用散列的符號或僅用文字、單個字符表示現象的分布范圍。
• 當用散列的符號圖形表示要素分布的概略范圍時,該類符號完全沒有定位意義,僅僅是概略表明要素的分布范圍。不過這種范圍一般較小,比較分散,是一種面積的概念,故稱之為“區域符號”。
• 范圍法的精確程度主要取決于地圖的用途、目的、地圖比例尺、以及制圖資料的詳細程度,尤其是要素的分布特征。
• 范圍法表示要素的質量特征和漸進性,一般不強調表示數量指標。不同時期現象范圍的重疊和變化,可以顯示現象的發展變化。
• 范圍法具有簡單、明確的特點。可以作為單獨的表示方法,也可以和其它的表示方法相配合,如和質底法、符號法、等值線法的配合。
6.6 分散分布的面狀現象的表示方法——點數法
6.6.1概念
• 在圖上用一定大小、形狀相同的點子,表示專題要素的分布范圍、數量特征和分布密度的方法叫做點數法。
• 亦稱為點值法或點法,廣泛應用與表示人口、農業、畜牧業等專題圖上.
• 點子的大小和所代表的數值由地圖的內容確定。一般適用于表示分布不均勻的專題要素。 可以反映現象的集中或分散程度。
• 范圍法和點值法的聯系.
點值法是范圍法的進一步發展。單獨的范圍法只反映專題現象的分布區域范圍及其質量特征,而難以反映其數量指標.
如果我們在范圍內均勻的分布點子,借助點子的分布可表示區域的范圍;當這種點子具有點值時,用點子的數量可以表示要素的數量指標。
如果點子分布與實際情況一致,這樣就由范圍法過渡到點值法。
6.6.2 布點方法
• 點的布點方法可以分為均勻布點法(統計方法)和定位布點法(地理方法)。
• 按專題要素的實際分布情況布點。定位布點與實際情況的吻合程度,主要取決于地圖比例尺。 在大比例尺圖上,只要有詳盡的資料,就可以比較準確的反映現象的分布。在小比例尺圖上,為了便于利用現成的統計資料,又想盡量利用點子反映實際分布,可以把區域分得小一點,在小區劃單元內雖然是均勻布點,但是區劃單元越小,點子的位置誤差越小,最
后除去界限,點子在整幅圖上就不是均勻布點,而是呈有差異的分布了。
如果表示一個省的人口密度,按照統計資料在鄉、村范圍內布點,就可以達到上述目的。
6.6.3點值的確定
• 最大能夠安置點數=有效制圖區域/每個點占的最小面積
• 點值=數量總和/安置的點數(指密度最大區域)
• 點的大小依比例尺、用途等有所不同。
• 點子可以表示要素的質量和數量特征。也可以利用不同顏色的點來表示現象的移動變化。
6.6.4特殊情況處理
• 譬如有些區域特別稀少和某些區域又特別密集的情況。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處理:
• (1)對特別密集的區域采用擴大圖的方式
• (2)采用兩種點值的形式。
6.7 適用多種分布現象的表示方法
有的表示方法,并不局限于表示一種分布特征,而是適用于幾種分布現象的表示。這類表示方法中,屬于定量數據的表示方法有:定位圖表法和分區統計圖法,屬于分級數據的表示方法有:分級統計圖法(分級比值法)
6.7.1定量數據的表示方法——定位圖表法、
分區統計圖法
(1)定位圖表法
• ①概念
• 是用于定位于現象分布范圍(整個制圖區域或線狀連續分布某些地點或均勻配置與區域內(或線狀分布范圍)的一些相同類型的統計圖表,表示全制圖區域或沿某些線狀分布范圍內的呈周期性變化現象的方法。例如溫度和年降水量的年變化、相對濕度、潮汐的半月變化、沿河流各水文站的水文變化。
• 各點的數量指標是依據較長時間的紀錄的、各點同一時期觀測值的平均值而定。
• ②特點和分類
典型特點:以點代面。 從形式上看,它只是反映某些“點”上的現象,它卻可以通過這些“點”上圖形的總體,清晰地表明呈面狀連續分布的制圖現象的變化特征。就好像通過抽樣統計來說明全盤一樣,因此選擇典型地點十分重要。
• 根據所表示現象的性質,常見的定位圖表法可以分為兩種。
• 表示點上的周期變化數據,無方向概念;如氣溫與降水;
• 表示點上周期變化數據,有方向概念,如風速與頻率。
• ③“玫瑰花”定位圖形
• 定位圖表中常見的“玫瑰花”圖形是具有方向頻率與速度大小分布狀況的定位圖表,它廣泛應用于說明現象的或然率。例如,常見的表示各方向風的頻率與風速、無風率與平均風速,洋流的速度與頻率等。
2)分區統計圖表法
• ①概念
• 分區統計圖表法:把制圖區域分成幾個統計單元,在每個統計單元內,按照相應的統計數據,描繪不同形式的統計圖形,以表示各統計單元之內專題要素的總和、構成及其動態。
• 分區統計圖表法只是表示每個區劃單位內現象的總和,而無法反映現象的地理分布。因此它是一種非精確的制圖方法,屬于統計制圖的一種。
• 制圖時,區劃單位愈大,各區劃單位內情況愈復雜,則對現象的反映愈概略。可是區劃單位不能太小,否則會因為分區面積較小而難以描繪統計圖表表示其內部結構。
②數量指標表示
• 分區統計圖表法可以顯示專題要素的絕對數量、內部結構和發展動態。
• 數量——符號的大小、個數
• 內部組成——符號結構
• 發展動態——擴張圖形的大小、顏色、柱狀圖形等。
• 在分區統計圖表法表示視按照區劃單位配置的,所以區劃境界線是非常重要的的要素之一,必須清楚的繪出。其它的要素(如河流、道路、居民地、地貌等)則應該盡量的刪除或簡化。如果可能,可以注記各區劃單位的名稱和統計數據。
6.7.2分級數據的表示方法——分級統計圖法(分級比值法)
• (1)概念
• 把整個制圖區域劃分為若干個區劃單位(行政區劃單位或其他區劃單位),根據各區的分布資料統計的相對指標進行分級,并用相應的色級或不同疏密的暈線,反映各區現象的集中程度或發展水平的分布差異。
• 分級統計圖法可反映布滿整個制圖區域的現象、呈點狀分布的現象、線狀分布的現象,但是較多的是反映呈面狀單屬分散分布的現象。如人口密度、人均收入等等。此法常用色級表示,故亦稱色級統計圖法。
• 分級統計圖法只能顯示區劃單位間的差別,不能表示同一區劃單位內部的差異。
• 分級統計圖法一般用于表示現象的相對指標,以反映現象的集中程度或發展水平。如果采用絕對指標,可能造成某現象在各個區域的比較被歪曲。
2)指標的分級方法
• 等差分級
• 等比分級
• 逐漸增大分級
• 任意分級
6.8 動態現象的表示方法——運動線法
6.8.1概念
• 運動線法簡稱動線法。適用運動符號(箭頭)和不同寬窄的帶,在地圖上表示現象的移動方向、路線及其數量、質量特征。如自然現象中的洋流、風向、經濟現象中的貨物運輸、資金流動,社會現象中的居民遷移、探險路線和軍隊的行進等。
• 運動線法表示各種現象的分布特征的運動。他可以反映點狀要素的運動路線(如車、船、飛機等)、線狀物體或現象的運動(如戰線的推進)、分散成群現象的移動(如居民的遷移)、整片分布現象的運動(如大氣的變化)。
6.8.2特征表示
• 在動線法中,一般用到不同的顏色、寬度、形狀來表示要素的質量、數量特征。
• 箭頭(或其他的向量符號)表示現象運動移動的方向
• 整個符號的位置表示運動軌跡
• 符號的顏色和形狀表示現象的性質
• 符號的寬度(粗細)可以表示數量、速度和強度等
• 可以用結構符號表示內部組成,如不同貨物組成。
6.8.3動線符號分類
• 按照精確程度可以分為精確動線法和概略動線法。
• 左圖顯示現象的實際移動軌跡;而右圖顯示的是起點和終點的連線以及方向,其表示的不是實際的具體路線,而僅僅表示大致。
• 運動路線的精確程度依據于地圖比例尺、用途、現象表示的性質和資料的詳細程度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