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測繪工程院地理國情普查側記
由國務院統一部署開展的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自啟動以來,山西省各級政府、測繪地理信息部門高度重視、全面部署、精心組織、扎實推進。截至2014年底,山西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內外業工作已近尾聲,大量數據成果陸續提交驗收。山西省測繪工程院作為此次地理國情普查的主力軍,不僅承擔著太原、大同、忻州、陽泉等市5萬多平方千米地理國情普查任務,同時還承擔著全省衛星正射影像數據處理制作和全省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的制作。可以說,在此次地理國情普查中,山西省測繪工程院承擔的工作量是最大的。那么,該院是如何組織實施并完成如此巨大任務的,在完成任務期間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動人事跡呢?
感覺和打仗一樣
從12月29日下午3點開始,我們與各分院負責人、技術骨干進行交流,大家暢所欲言,暢談開展地理國情普查以來的感受以及許多感人故事。不知不覺天就黑了,一看表時間已經6點多鐘,該下班了,但大家依然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當我們從會議室出來,途經該院某分院作業區域,看到作業室里燈火通明,所有作業員都在聚精會神地工作,絲毫沒有下班的意思。當問到他們要加班到幾點時,身邊一個小伙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當天的活必須當天干完,對我們來講根本沒有8小時的概念,需要干到幾點就干到幾點。”
事實確實如此。為了優質高效地完成好此次地理國情普查任務,該院全體職工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干部職工克服了來自各個方面的困難,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
主持該院工作的副院長陳弘奕說“這次開展地理國情普查,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我的感覺就和打仗一樣,每天忙得四腳朝天。”陳弘奕還介紹,該院2014年開展地理國情普查工作,歸納起來可以說是打了三大戰役:一是全省衛星正射影像數據處理制作;二是全省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的精化;三是5萬多平方千米地理國情普查任務的組織實施。
單說全省衛星正射影像數據處理制作,全省國土面積為15.6萬平方千米,而他們得到的是不同時間、6個類別的衛星影像資料,對這些影像資料要進行全面分析、整合、處理,實際處理影像數據60多萬平方千米。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且不說技術上的難度。再說全省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的精化,這也是此次地理國情普查的重要成果之一,盡管他們有建立山西省精化大地水準面和數字高程模型的成功經驗,但要按照地理國情普查的要求重新建立(數據庫),工作量也是相當大的。
難度最大的還是組織實施5.2萬平方千米的地理國情普查任務。其中該院直接承擔1.7萬平方千米地理國情普查任務,協作單位承擔3.5萬平方千米。太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山西省煤炭地質物探測繪院等5家協作單位承擔3.5萬平方千米。他們既要組織實施好自身承擔的任務,還需要從技術口徑、生產進度等方面協調好協作單位的任務。
該院為了打好這三大戰役,院領導多次專題研究,精心組織,采取積極措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全力推進各項工作的實施。一是健全管理機制。成立了院主要領導掛帥的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與方案,明確了任務與職責,完善了規章制度,形成了工作調度、信息上報、督察督辦、績效聯評、安全激勵五大推進機制。二是狠抓技術培訓。全年組織各類地理國情培訓30余次,參加培訓人員800余人次。編印培訓資料、技術指南150冊,編印作業手冊、普查常見問題處理各500冊。在陵川縣試點和朔州市試生產期間,集中全院技術骨干研究技術難題,統一技術口徑。三是強化過程管理。注重第一批成果的生產。建立了快捷便利的信息溝通機制,重點問題或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集體研究達成一致。這樣做,一開始可能進度慢一些,但“磨刀不誤砍柴工”,技術扎實了,技術口徑一致了,作業程序嫻熟了,生產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同時,強化一檢、二檢制度落實,嚴格過程質量管理,加強協作單位的協調管理和技術指導,確保全院任務保質保量、協調并進。
三分院院長王雷霆說,“通過不間斷的培訓學習,大家的地理國情普查的內容及相關要求均已相當熟悉。比如圖斑地塊的代碼,大家都已經熟記于心,平時交流只用代碼而不用圖斑屬性名稱(如林地、草地等),心里都有一張包含100多個代碼的屬性表,眼睛看到影像代碼張口就來。”
默默無聞爭奉獻的戰斗群體
多年的野外測繪生涯構筑了一個特別能戰斗的堅強群體。院領導分工明確,各司其責,有主抓全面工作的,有負責技術質量的,還有主管行政后勤的,各個科室各司其職,即分工又合作,大家齊心協力將普查任務干的有聲有色,無怨無悔、勇于擔當、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可以說比比皆是。
為了統一質檢標準,質檢科他織編制了《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技術規定匯編》《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問題匯總》《山西省地理國情普查工作手冊》和《山西省地理國情普查數字成果質量檢查指導書》等技術資料,實現5個一致,即:認識、理解一致;技術流程與方法一致;標準規范執行一致;資料利用一致;成果質量把握尺度一致。業務科的年輕人幾乎吃住在辦公室。武漢大學畢業的研究生張彥芬負責設計書寫、修改材料,周六周日都趴在電腦前忙工作,家里安排的相親被她一次次推后。
李生瑋從事外業工作40年,每天早出晚歸,帶領機關后勤人員忙里忙外,解決干部職工的后顧之憂。干部職工的事情在他的心里全是大事。哪位職工的家里漏水了,他要立即派人前去解決;職工的家屬生病了他要派人前去探望。
一分院在測區某小區租了套房子作為測區的工作室,由于經常加班到深夜,除了每天買必備的生活用品外,很少出門,被小區居民誤認為是搞傳銷的,還報了警。為此他們和小區物業及左鄰右舍費了許多口舌才解釋清楚。分院支部書記高國雄從1976年就開始從事外業測繪,盡管年近6旬但始終堅持在外業生產第一線。分院副院長孫青的兒子2014年10月結婚,大家都想去參加婚禮但都被他以“不能因為兒子結婚耽誤工作”為由婉言謝絕,他自己也是匆匆往返,辦完兒子的婚事后第一時間趕回測區。25歲的黃海同志畢業于武漢大學航測遙感專業,雖然年輕工作能力卻一點也不遜色,問到哪個區域存在哪些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因工作能力強而被安排到信息中心承擔數據整理、分析工作。由于時間緊、工作量大,他經常晚上加班到凌晨。
二分院的特點是老同志多,50歲以上的老職工占到該分院在職職工的50%。老同志多自然有技術扎實、經驗豐富的優勢,但也有知識老化、體能減弱的劣勢。工作中,老同志老驥伏櫪、率先垂范,全力支持分院領導的工作,干起活來也絲毫不必年輕人差。分院院長王虎勝經常是又當司機又當作業員,晚上還要參與國情要素的內業檢查;分院副院長韋信義不愛說話,但工作特別認真細致,所有普查成果他都要親自過目后才放心;分院副院長李文強技術能力強,心特別細,不僅技術上是把好手,還把后勤保障工作做的井井有條。2014年中秋節期間,院領導將各個分院的技術骨干集中到二分院進行技術交流。
三分院曾經是五臺山主峰高程測量的主力軍,2007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狀”。分院院長王雷霆說:“2014年感覺壓力特別大,從2月8號到現在一直忙,白天晚上連軸轉,周末也不休息,搶時間完成工作量。”2014年5月以來,他曾兩次突然暈倒,沒來得及查清病因就又帶隊下了測區。馬懷貞是隊里年齡最大的老隊員,別看平時大大咧咧,但外業調繪的技術確是一流,盡管年過5旬但工作起來絲毫不輸給年輕人。他在該分院負責質量檢查,所有的地表覆蓋的數據腦子里都記得清清楚楚,地理國情代碼都能脫口而出。為了學習新軟件,經常在電腦旁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四分院是一個新組建的分院,也叫地理國情分院,主要承擔全省的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制作和全院地理國情統計分析項目和兩個縣的地理國情普查任務。對該分院來講,人員新、經驗不足是不爭的事實,為此他們采取多種措施提高素質。分院長馬太文經常是既當領導又當作業員,又一次他和司機驅車到測區,沒想到途中剎車突然失靈,好在處置得當有驚無險。組長趙艷萍具體負責全省的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制作和全院地理國情統計分析項目生產,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而她卻一心撲在工作上,任勞任怨,所有家務和照看孩子的重任全部交給丈夫。李不強盡管年齡不大,但野外測繪卻是一把好手,在2013年全省測繪技能大賽中榮獲“測繪能手”一等獎。他既當作業員又當輔導員,同時自覺擔負起外業質量把關的職責,面對如此大的工作量他從未有過一句怨言。他的愛人沒有工作,家庭經濟負擔大,2歲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眼下垂,按照醫院要求早該手術治療,恰逢地理國情普查最緊張忙碌的階段,孩子做手術的時間一拖再拖。
信息中心負責全省的正射影像圖制作。因工作性質緣故,該中心的特點是年輕人多、女同志多,活力大、有朝氣。該中心主任楊庚印說“我們共接受了7次衛星影像數據,涉及衛星類型6類,周期、批次不同,整合、處理、接邊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工作難度也很大,說是15.678萬平方千米,經最后統計,實際處理的數據為:全色影像面積64.1萬平方千米,多光譜影像面積35.8萬平方千米,總面積102.6萬平方千米,處理漏洞等問題數據832.91平方千米。”其工作量可想而知。為了按期保質完成任務,一批責任心強、勇于擔當的80后,人人奮勇、個個爭先,不計報酬不講價錢,大家擰成一股勁,一心一意干普查。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女同志,把本該陪伴家人、照顧孩子的時間全部奉獻給工作。
老兵風范
眾所周知,外業測繪工作常年跋山涉水,屬于養小不養老的艱苦行業。但在此次地理國情普查的第一線,活躍著不少年過5旬的老同志。他們風采不減當年,與年輕人干著一樣的活、受著一樣的累、吃著一樣的苦。
一分院院長賈志平畢業于當年的武漢測繪學院,今年50多歲的他白天與年輕人一起跑外業,晚上還要鉆研軟件開發,熬了幾個晚上研發出一套適合外業核查的新軟件,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據介紹,賈志平2013年患中風,病未完全康復就返回第一線,堅持吃住在測區,一年四季離不開帽子,必吃的藥隨身攜帶。他的母親已90歲高齡,一年難得見幾面,經常是匆匆忙忙回家住一晚,第二天又奔赴測區。
質檢科的李錦中白天和年輕人一起翻山越嶺實地檢查圖斑,晚上帶著老花鏡查看圖紙,長時間盯著圖紙使他的眼睛又疼又腫,但第二天還要繼續出外業。一個測區檢查結束,他的眼睛要等好幾天才能恢復正常。
擁有全國測繪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李英康心臟不好,出外作業期間隨身帶著救心丸。老隊員溫子玉白天忙于外業核查,晚上回來處理數據經常到深夜,一天突發“心梗”被緊急送至醫院,由于治療及時才撿回了一條命。老司機周雪峰既當司機又當管理員,歷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普查期間每年忙著拉人運送物資忙的不亦樂乎。特別是大同測區期間,有一天他拉貨回來,正趕上大家都在吃飯,為了節省時間他獨自卸貨,不小心被擠掉半個手指。
普查辦的王禮強、質檢科的張建平等,均是上世紀70年代參加工作的老同志,盡管年近6旬,依然寶刀不老地奮戰在地理國情普查的第一線。
辦公室主任趙勇剛患上嚴重的心臟疾病,帶著四個血管擴張支架每天也是忙前跑后,行政后勤、物資供應、材料裝訂樣樣不落。
在省測繪工程院,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正是有這樣一批老測繪工作者的傳幫帶,測繪工作者的優良傳統才得以傳承,多年形成的測繪精神才得以發揚光大。
平凡工作傳承勇士風范
提起李峰這個名字,人們馬上就會想起當年五臺山主峰高程測量的情景。他曾經是測繪工程院三分院的院長,也是迎戰狂風傲雪出色完成五臺山珠峰高程測量的勇士之一,2007年被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授予“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地理國情普查開始后,他被調任院質檢科科長,承擔全院質量管理并外協單位的溝通協調工作。
質檢科現有在職工9人,既有經驗豐富的老質檢人員,也有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博士、碩士,是一支活力較強、非常精干、能打硬仗的隊伍。為了適應地理國情普查這項全新的工作,他們認真學習規范、技術標準等相關業務知識,研究學習多種應用軟件,熟練掌握國情普查成果的質檢工作技能。為了按期完成任務,他們恨不得把時間掰成幾瓣用。
陳弘奕說“李峰從三分院院長的崗位調任質檢科科長,崗位變了,但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勇挑重擔的作風沒變。在質檢科,他不僅負責質量管理,還要承擔生產任務的協調,全院以及協作單位的所有普查成果都要經過他們的質量檢查,內業檢查率100%,外業抽查20%,工作任務相當繁重,工作中他每天都是來的最早、走的最晚。”
曾波說“李鋒同志最大的特點就是工作中不挑肥揀瘦,任勞任怨,平凡的工作中體現出一種高尚的精神,勇士風范通過他得到傳承。”
舍小家為大家的年輕人
說起司強,全院的干部職工都會翹起大拇指說一聲“好小伙子”。司強今年35歲,1.8米左右的個頭,近150公斤的體重,從事外業測繪已14年,屬于該院重量級的“大塊頭”。2007年參加五臺山主峰高程測量作出突出貢獻,榮立一等功。
曾波說“別看司強人高馬大,爬高上低一點不遜色,心細、責任心強,是全局為數不多的國家級檢查員。在外業核查中,凡是有疑問的地方他都要追根問底,凡是有問題的圖斑他都堅決退回去,要求重新核查。”曾波還說“司強有個5歲的孩子需要人照顧,母親和奶奶均患白血病住在醫院需要陪侍,但為了地理國情普查,作為獨生子的他舍小家為大家,始終奮戰在地理國情普查第一線,沒有因為家庭困難耽誤工作。”
談及家人,司強有說不完的話。他告訴記者:“媽媽患白血病,經過6次化療后,2014年5月再次入院治療,奶奶也病倒住進了醫院,爸爸和愛人為了照顧病人先后都辭去了工作,可我不能離開工作崗位,這么多的工作任務等著我去完成呢。現在,奶奶已經去世,媽媽依然住院,每當想到這些我的心里就深感愧疚。”
據介紹,司強是家里的獨生子,也是奶奶和媽媽的掌上明珠。但在奶奶住院、病危期間他未能在身邊守候,在他媽媽病重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卻因為地理國情普查而未能在膝前盡孝。每次去醫院探望,母親總是關心地說“我的病就是這樣了,你還年輕,千萬別因為我耽誤了工作。”他的愛人就職于太原移動公司,但為了照顧好孩子和病重的母親,也為了不讓李司強分心,毅然辭職當起了全家人的“保姆”,既要照顧5歲大的孩子,又要料理病重的婆婆。作為男子漢的司強,本應是家里的頂梁柱,理應扛起家庭的重擔,而現在這份擔子卻放在了妻子的肩上。每當想到這些,司強同樣感到愧疚。唯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他圓滿地完成了院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他的工作業績和忘我精神得到院領導和同志們的高度認可。
在于這些人員交流當中,他們講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通過地理國情普查,培養了人才,鍛煉了隊伍,彰顯了精神。”這也恰恰說明,測繪工程院是一支凝聚力強、勇于擔當、敢打硬仗的隊伍。不管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還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他們精心核查的每一個圖斑都綻放著“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展現著山西測繪地理信息人的風范。(杜永剛 樊晉霞 胡小燕2015.1.13)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