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國情普查中地表覆蓋歸類基本方法
• “所見即所得”
– 由于地表覆蓋分類的基本依據是地表覆蓋物的物理特性,而非土地利用分類中側重于土地的社會屬性,因此從分類判讀的原則方法角度來說,可以稱為“所見即所得”。
– 但這一原則并不能絕對化。由于地表覆蓋和土地利用之間的耦合關系,有時候很難嚴格區分某類型是屬于土地利用類型還是土地覆蓋類型。
– 例如耕地,嚴格從地表覆蓋的角度來講,應該從生長的農作物來進行地表覆蓋類型定義,要按照這一原則反映地表覆蓋的客觀狀態,1年中需要多期影像才可能,由于目前技術和經濟可行性的原因,這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對這種范圍的地表進行時間尺度上的綜合,從而不可避免地出現耕地這一更偏向土地利用的類型。
– 但即使是這樣,這里的耕地,也實際上是從土地的外在表現上歸納出的一個概念,而不是土地利用中慘雜了很多政策法律因素的耕地概念。
• 自然優先
– 植被覆蓋、裸露地表等類型中通過影像甚至實地核查均難以區分人工和自然的類型,一般采用“自然優先”的原則進行歸類。
• 如人工繁育的樹林或草場,從影像上甚至實地核查均難以確定是否為園地或人工草地,優先歸入林地或天然草地的相應類別。
• 又如野外人工長期堆積棄置的砂土,經年累月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從外觀上難以區分其成因的,歸入裸露地表中的沙質地表。
– 采用自然優先原則的前提是難以區分其具體成因。從人與環境的關系角度來說,人類的任何活動結果都終將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無法判定的情況下,歸入偏自然的類別,出錯概率更低,更符合自然規律。
• 立體覆蓋
– 對于不同高低植被立體覆蓋的范圍,如喬木林下有灌木,果樹下面有疏菜等情況,以頂層樹冠的優勢類型確定其植被覆蓋類型;
– 對于樹冠遮蔽道路、樹冠遮蔽溝渠的情況,地表覆蓋中按照植被歸類;地理要素(地理實體)中按照道路和溝渠的要求采集。
– 樹木遮蓋房屋的情況和遮蓋路和水的處理方式不一樣,應盡可能根據房屋的輪廓按照房屋歸類。
– 有屋頂綠化的范圍,應歸入房屋建筑或房屋建筑區;
– 橋面跨越大面積的水面,應歸入水體類型(如果橋面寬度和水面寬度差不多,按路面采集,水面斷開;如果水面寬度大于橋面,路面斷開,水聯通);跨域峽谷,應按照地面的實際覆蓋歸類。
– 對于高架路,不考慮路下的情況,地表覆蓋中按照上層道路歸入路面;
– 其他在空間上被多種類型立體層疊覆蓋的情況,地表覆蓋分類一般采用“就近就大”的原則,即以面積占絕對優勢的類型為主。
• 因城市的大比例尺數據比較豐富,即使樹木遮擋也能夠方便的勾繪出真實的道路范圍,反而按照樹冠范圍分類會造成工作量加大。是否可以按真實地表采集路面?
– 對于大面積被植被遮蓋的道路,建議按照植被歸類;如果只是零星小面積的,可以不做處理,歸入道路路面。
• 線狀地類
– 耕地、庫塘、固化池、大棚等連片區域內部斑塊之間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帶等狹長條帶,如果寬度在5米(含)以下(執行GDPJ 03-2013《采集要求》),或者連片達不到實地400平米的,可以就近歸并到相鄰的耕地、庫塘、固化池、大棚等類型中。
– 也適用于房屋建筑區內的情況
• “預見性”
– 對于正在發生變化且變化周期較短的類型,如即將完工的建筑工地、栽種果樹幼苗的耕地等,在普查時點規定的時間,按照通常規律可預見會變為另一種類型。但采集信息時依據的影像或當前的狀態并不能完全體現將來普查時點的狀態。這種情況下,可以采取兩種方式處理:
• 1)按照預見的時點時狀態進行采集,采集時建議做特別標記,以利于后期時點統一時做重點核查;
• 2)按照影像反映的狀態進行采集,采集時也需要做特別標記,后期時點統一進行核查。
– 由于“預見”需要一定的領域知識,這種方法不宜濫用。
– 采用這種方法時,第一種方式應慎用,否則容易起反作用,建議一般采用第二種方式處理。
• 枯水期水面
• 部分地表覆蓋類型圖斑與對應的地理要素數據之間存在一定的約束關系,主要包括:
– 1)水體要素和水面范圍。覆蓋分類的水面類型圖斑一般位于河渠、湖泊和庫塘等水體實體的內部,只有依據的影像正好是豐水期拍攝的,兩者的范圍才可能完全一致。
– 2)道路要素與路面范圍。地表覆蓋中歸為路面類型的圖斑范圍內可能會有對應的符合要素采集條件的道路要素;但由于遮蔽、數據源識別能力等原因,有道路要素的地方其地表覆蓋分類不一定是道路類型,可能是植被或其他遮蔽道路的覆蓋類型。也就是說,所有按要素采集的道路中心線,在未被完全遮蔽且影像可識別的地區,必須與地表覆蓋中的道路圖斑保持空間位置和屬性值的一致性。
– 3)房屋建筑區與單位院落。單位院落與房屋建筑區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但位置上有關聯性。單位院落的范圍內,一般應該存在屬于房屋建筑區的地表覆蓋類型。
– 4)堤壩覆蓋類型與堤壩要素。堤壩要素用線表示,應該位于作為覆蓋類型的堤壩圖斑范圍內。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