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智慧城市要打破數據孤島(專家觀點)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2018GIS(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技術大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GIS前沿技術、應用與發展態勢等話題進行了探討。其中,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學家閔萬里認為,城市的“智慧”要以需求為本,它不僅是簡單的管理智能化,更應該是服務智能化。拿交通出行來說,智慧城市要讓開車上班少遇紅燈,多走綠燈。2017年,阿里云城市大腦“接管”了杭州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了15.3%,高架道路出行時間節省4.6分鐘。在主城區,城市大腦日均事件報警500次以上,準確率達92%。經測試,同樣路段救護車行駛時間壓縮了7分鐘,21個路口沒有遇到一個紅燈,且零人工介入。“7分鐘于普通人來說不算什么,但是對病人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差別。”閔萬里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認為,智慧城市是若干個信息系統的集成,它基于共同的設施和數據資源,具有大量共性化的操作,因而需要一個操作系統。城市是一個地理空間,所有的城市對象都具有位置屬性,因此位置才是整合各類城市數據的紐帶,而位置恰恰是GIS的強項。
“時空大數據平臺是智慧城市的‘大腦’,把時空框架數據和時空變化數據聚合到一個特定的平臺上,這個特定的平臺就是GIS軟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說。據了解,目前阿里巴巴、華為等公司的智慧城市服務解決方案中均可見到GIS的身影,在智慧城市建設典型城市如深圳、福州、武漢等的解決方案中,GIS也有廣泛的應用。
超圖集團董事長鐘耳順介紹,GIS已經成為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能與GIS的融合,目標是實現智能化的GIS。構建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基礎上的多維動態新一代GIS,將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GIS平臺尚不能勝任智慧城市的全部需求。”郭仁忠強調,智慧城市建設光有地圖還遠遠不夠,它需要可視化的城市地理環境,需要地上、地下一體化的模型等。GIS從業者在數據的集成與融合、可視化表達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近年來,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郭仁忠說,一些地方在建設智慧城市時還在沿用傳統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比如,公安部門負責智慧公安,旅游部門負責智慧旅游,交通部門負責智慧交通,各自為政,往往形成數據孤島,導致大部分數據被束之高閣,數據共享平臺建設相對滯后。但數據一旦共享,又會涉及權屬問題。專家表示,用戶在使用互聯網時產生的信息數據究竟屬于誰,誰能使用,誰不能使用,哪些數據可以使用,哪些數據不能使用等等,這些問題目前在法律上尚未得到明確的界定。
“智慧城市不僅包含地理空間,還包含網絡空間。”郭仁忠說,在現實的地理空間,相關的治理模式、治理制度和法律法規已經比較成熟,而在網絡空間,需要加快探索。(涂英玲 谷業凱)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